传统绘画文化故事之顾恺之传神阿堵原文全文在线阅读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刘义庆《世说》云:“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
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曰明府当缘隐眼也。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雲蔽月,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又画裴楷真,颊上加三毛,云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其观者详之,定觉神明殊胜重。又画谢幼舆于一岩里,人问所以,顾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岩壑中。”又常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一时。
长康又曾于瓦棺寺北小殿,画维摩诘。画讫,光彩耀目数日。《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馀。日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
顾恺之
顾恺之,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大画家。他年轻的时候,太湖附近瓦官寺的和尚想要扩建寺院,找到顾恺之,请他为扩建寺院布施些钱财,顾恺之爽快地在捐款簿上写上了10万钱。
当时人人都知道顾恺之画虽然画得很好,钱却没有那么多。他的朋友见他在捐款簿上写了这么多钱,不免有些为他担心,另有一些人则认为他是在说大话,只等着看他无钱布施时的笑话。
和尚们过了些天来找顾恺之拿钱。顾恺之说:“你们回到寺里先把一面墙壁刷白等着我,到时候钱就有了。”和尚们以为他在说笑话,莫名其妙地想:“钱又没有长腿,怎么会自己跑来?”可是看他十分认真的样子,还是照着他说的去做了。
白墙刷好后,顾恺之来到寺里,他关起寺门,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那面白墙上画了一幅壁画,是一幅维摩诘像。维摩诘是传说中一位崇信佛教但不出家的居士。
像画好后,顾恺之却没有为维摩诘像点眼珠。他把和尚叫到面前说:“明天你们可以打开寺门,让人们进来看。第一天来的,每人要捐20个钱;第二天来的,每人捐10个钱;第三天来的,可以让他们随便捐。”
大画家顾恺之为瓦官寺布施,关起寺门画壁画的事,早已传开了。特别是那些大官、大商人,都盼望早一天能看到顾恺之亲笔画的维摩诘像。因此,早上寺门一开,游客便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是慕名前来参观,从早到晚,寺院里都是人声鼎沸。
就这样,一连两天,观众人山人海,把这座小小的瓦官寺挤得水泄不通。看过佛像的人们都对画家用笔像春蚕吐丝、线条细劲联绵的独特画法赞不绝口。可大家都很奇怪,纷纷窃窃私语:“为什么这个维摩诘没有阿堵呢?”观众们所说的这个“阿堵”,是当地民间对眼珠的一种叫法。
到了第三天的一早,顾恺之又来到了庙里,拿起画笔。先前窃窃私语的众人见画家来了,都安静了下来。只见顾恺之走到壁画面前,先是凝神静气,然后运笔挥毫,转瞬间用极其精妙的笔法给维摩诘点上了两只眼珠。在他落笔的瞬间,画上的维摩诘就像活了一样,两眼炯炯有神,整张壁画宝光流动,呼之欲出。这点睛的两笔.给壁画增添了极大的光彩。
周围看画的观众欢呼雷动,赞叹声、掌声响成了一片。官员、商人纷纷解囊。瓦官寺募集到的善款后来经过点数,竟达到了百万钱,远远超过顾恺之写下的数目,一时被人传为美谈。
原来,顾恺之画人物最重传神,他提出“传神写照,尽在阿堵”。意思是说,人物画对眼睛的处理最重要,眼睛才是传神的妙处所在。因此他侮次给人画肖像或是画佛像时,总要仔细揣摩,格外慎重,从不贸然点睛。
有个叫裴楷的人,请人为他画像,画好以后,总像少了些什么,模样看起来相似,却没有神采。于是他找到顾恺之,顾恺之挥笔作画,在像画好以后,又略一思索,在裴楷像的脸颊上画了三根须毛。
看画的人问顾恺之为什么要多加这三笔呢?顾恺之笑着回答道:“裴楷这样俊朗,是因为他与众不同,而这三根毛正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众人看看裴楷,又看看画像,果然是这三根毛加得如有神助,比不加时好了很多。
顾恺之神来之笔的练成,是出于他从小对母亲的一片孝心。顾恺之的母亲在生他时不幸亡故,父亲原是退居在家的朝廷官员。小时候,他常缠住父亲询问母亲的样子,在父亲的描述中,他脑海里渐渐有了母亲的身影、形象。于是他用画笔试着反复描绘母亲的样子,直到有一天,父亲回来后,见到顾恺之画的像,觉得去世的妻子似乎又出现在了眼前。从此,顾恺之一直把母亲当做心中的老师,鞭策着自己绘画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