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3公里的漳河北岸。
邺城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时期的都城,后来废弃。遗址由南北二城组成。
根据史书记载,北城始建年代较早,为春秋时期齐桓公营建。东汉建安九年(204年)魏王曹操广拓城垣,兴建宫殿,在城内高筑钢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高十丈,有殿宇百余间,曹操命其子曹丕登台作赋,有“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语。城内宫殿、衙署、苑囿等建筑众多,规模宏大。十六国后赵时期,建武帝石虎征调男女民夫十六万人,车万余辆,广筑宫室。相传以纹石为墙,金作柱,银作槛,珠作帘,玉作壁,并在铜雀台上建筑五层楼阁,高数十丈,顶置铜雀高5米,舒翼展翅,凌空若飞。台下深挖二井,井间有铁梁地道相通,井内贮藏着各种奇珍异宝。铜雀台东北建有九座豪华的宫殿,名“九华宫”。公元577年北齐灭亡后,北城逐渐衰败。
南城是东魏高欢所建,北齐时拓建后,城市建筑规模宏大,殿宇豪华富丽,相传宫殿的门窗皆以金银为饰,以玉为石,椽伏斗拱用沉香木制成,浮雕奇禽异兽,房瓦以胡桃油浸泡,墙壁用丁香粉涂刷。城西的仙都苑中有五岳、五海,殿阁巍峨,气势非凡。五海之一的北海设置密作室,室内有各种木制人,有的会演奏乐曲,有的会行礼烧香,奇妙无比。隋代以后南城逐渐衰落,后来毁弃不用。
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首次勘察,发现由于漳河的改道和历史上频繁的泛滥,北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地面遗迹残存很少,南城则全部被河道白砂所覆盖。现已探明,北城呈长方形,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四面共开有七个门,一条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两区。北区的中部是宫城,宫城的东侧是贵族所居戚里和官署,西侧为禁苑铜雀园。铜雀园内设置有武库、马厩、仓库等。西城垣的中部筑有著名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南区是居民的里坊。全城中轴线上开辟有南北的干道,南通正南门,北达宫城。整个城市的布局区划分明,井然有序,交通极为便利,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一种新的模式,对隋唐都城的里坊制度的出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北城现存的地面遗迹很少,只有位于城西垣上的铜雀、金虎二台基址和一些夯土台基。铜雀台的台基已经残缺,东西长60米,南北宽20米,高3米。金虎台东西长约70米,南北长约120米,高8~9米。两台的周围出土了很多砖、瓦等建筑构件。
南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共开辟有城门14座。除在城址的周围发现了东魏、北齐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以外,其余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