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县城东北约7.5公里的塔儿山西麓。
遗址分布在陶寺、李庄、中梁、东坡四村之间,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1978年~1983年间对其进行了多次发掘,发掘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现有墓葬1000余座,以及灰坑、陶窑、房屋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玉等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根据放射性碳-14方法的断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前1900年。陶寺遗址对于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陶寺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早、晚两期。早期的主要特点是:陶器多为手制,陶胎粗厚,器壁厚薄不匀称,陶色较杂,纹饰主要为绳纹;器型中釜、灶占有较大的比例,且以平底器为主,圈足器极为罕见。晚期遗存的主要特点是:陶器较薄,器壁厚薄较匀称,器形较规整,杂色陶器很少,绝大部分是火候较高的灰陶和磨光黑陶,纹饰主要为篮纹和绳纹;炊具主要是陶鬲、甗、斝等。陶寺早期遗存是继承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而来的,晚期遗存有若干接近河南龙山文化的特征,还有较多与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相似的因素,其早晚两期遗存具有承袭关系,均属于龙山文化范畴,又有着自身的文化特点。(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