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寺崇福寺第三批

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县县城内东北角。

崇福寺俗称“大寺庙”,始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辽时曾把崇福寺作为林太师的衙署,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题匾额“崇福禅寺”,清乾隆年间改称今名。崇福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占地约23400平方米,寺内的建筑从山门起,有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等,前后院落五重,主次分明,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再加上寺内翠柏参天,墙红瓦绿,更显得雄浑壮丽。

天王殿又称“金刚殿”,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及二金刚,因此得名金刚殿。金刚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的塑像早已不存,现在辟为参观游览休息的地方。钟鼓二楼是二层楼阁式建筑,下部台基已埋入地下,仅留砖砌的楼身,上下两层之间有楼檐伸出,设有勾栏围护,制成平座,有栅栏把内外间隔开来;楼顶单檐歇山式,檐下斗拱简练,屋檐翼角伸出,整体轮廓显得庄重稳健。

千佛阁在明代以前是收藏经文的地方,古时曾名为“藏经楼”,明代重新修建后,在阁的四周分设千佛,因此更名为“千佛阁”,但佛像已经毁坏。阁为二层,重檐歇山式屋顶,阁上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脊装饰,光泽鲜艳,十分耀眼夺目。文殊殿和地藏殿,东西对峙,对称分布,面宽五间,单檐悬山式,前檐设有一列廊柱,柱上斗栱与殿内的梁架都是明代的规制。三宝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顶,装修形式与华严寺的佛殿有近似之处。殿内塑有三世佛,主像端庄凝重,神态慈祥;四周墙壁上绘有各种佛像十重之多,粗略看去,约有近千佛,是清代绘制的。

寺院的主殿是弥陀殿,殿建于金皇统三年(1143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斗拱七铺作,单檐庑殿顶,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更显得雄伟壮观;殿内采取减柱和移柱法,突出佛坛和礼佛的空间,是建筑史上大胆的创新;殿前檐柱之间保留有金代的门窗隔扇,其中棂花的图案达十五种之多,风格古朴,精致秀丽,工艺精湛,是中国现存古建实物中极为少见的;殿内的塑像十分高大,分布在长跨四间的大佛坛上,主像有三尊,结跏趺坐,中为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两尊菩萨,前有胁侍、护法金刚等佛像造型,都是金代的原作;殿内四壁绘满了壁画,画幅高达5米,内容为佛、菩萨及千手千眼观音等像,线条逎劲有力,技法纯熟,设色以红、绿、蓝三色为主,肃穆庄重,承袭了晚唐的画风,是金代仿唐壁画的佳作。(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崇福寺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