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平遥城墙-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城墙-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城墙平遥城墙第三批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境西北。

平遥古城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

平遥称“古陶地”,是帝尧的封地。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根据《平遥县志》记载:“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防御外族的武装南扰,在旧城垣基础上进行了扩建。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性质的新型金融业,已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肌体中悄然而生。

迄今为止,平遥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城内及近郊古建筑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们同是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城墙“因地制宜,用险制塞”,南城墙沿中都河的走向筑造,缩如龟状,因而又有“乌龟城”的称谓。城墙其余三面都是直列砌筑,周长6.4公里,墙高12米多,平均宽3.5米,城的外表全部以青砖砌筑的,内墙为土筑,四周开辟有六座门,东西各有两门,南北各一门,东西门外分别筑有瓮城,以利于防守。城门上原先还筑有高达数丈的城门楼,四角各筑两丈多高的角楼,每隔50米就筑城台一座,连同角楼,共计有94座,今天大多已经残坏。墙的里边筑有女墙,外筑三千多个垛口,原来的城墙上还有七十二个小敌楼,传说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的象征。城外环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内的街道、市楼、商店等均保留原有的形制,是研究中国明代县城建置的重要实物资料。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报告中对平遥古城的评语为:“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平遥城墙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