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北约50余公里处。
柏孜克里克是维吾尔语“美丽的装饰之所”的意思。主要的洞窟是九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洞窟则可能迟至十三世纪。有编号的共57窟,是古代高昌地区保存较好、内容较为丰富的一处石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石窟的构筑形式有两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开凿石窟,有的在窟前接砌土坯前室,另一种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石窟的平面大致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类,以长方形者居多。北区以中心柱窟为主,中区和南区则多方形窟和长方形窟,有的窟中设坛及耳室。窟顶主要是纵券顶,还有穹窿顶和套斗顶。主室前多凿前室,有的数窟共用一个前室,成为一组洞窟。
各个洞窟内的壁画大部分都已经残毁不存。第18窟隧道顶的平棊是北朝时期的绘画作品,它用四方叠套构成,中心是一朵大莲花,和敦煌莫高窟的某些平棊十分近似。不过中间填充了几何图形、三角、四叶等图案,采用了石青、石绿、白等冷色,淡雅、肃穆、端庄,富有民族特色。
在九世纪中叶以来的回鹘壁画中,数量最多、最富有特色的是佛本行的经变故事画,它在第15、18、31、33、38、42等窟最有代表性。这些洞窟的窟顶满绘现在贤劫千佛,也有的绘宝相花纹的图案。洞窟的两壁或南道侧壁上都绘有佛本行经变。画的中央是近3米高、身披红色褊衫的立佛,佩环钏缨珞,头偏向一侧,手施各种印记,脚著草鞋,踏在盛开的莲花上。佛像的周围绕以天部、菩萨、比丘、婆罗门、国王等形象,根据不同的内容,加添各种不同的道具。有的还在佛的上方的左或右侧绘上城郭、庙宇、塔寺等建筑。每一幅画表现一个内容。第33窟的后壁残存涅槃经变中的举哀弟子和举哀比丘图,形象十分生动,是一幅难得的艺术佳品。
在十世纪末或十一世纪初期的壁画中,出现了“西方净土变”等内容的故事画,画中绘有楼阁、池水、莲花、游鸭、伎乐等形象,描绘了佛教徒们梦寐以求的“极乐世界”形象。第16窟的伎乐图,线条流畅,晕染得当,人物的肌肉丰满,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品。
从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新疆人民的部分物质生活的场景。丰富的伎乐图为今人研究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提供了可贵的形象资料。尤其是在壁画中保存了一批回鹘、汉、波罗谜等文字的题记,这是研究新疆各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