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约5公里处。在西汉帝国统治的200多年间里,长安城一直作为统一大帝国的首都,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长安城的修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将秦朝的兴乐宫重新修建,改名为“长乐宫”,由栎阳迁都于此,在此处理朝政。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建成了未央宫。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开始修筑长安城墙,三年春,征发长安城六百里内的男女青年14万人筑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兴建了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并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至此为止,长安城历经九十余年的兴建,各种设施始告齐备。
从1956年~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和发掘,初步探明了全城的布局、城墙和城壕的结构,以及街道、宫殿、宗庙、宫苑等主体建筑的位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长安城的城墙全部是以黄土夯筑而成的,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壕沟。由于城墙是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建的,为了迁就二宫的位置,城墙的位置和走向随宫就势,形成了城南像南斗星,城北像北斗星的形状,俗称“斗城”。经过实测,城的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总面积达36平方公里。城墙的每面各辟有三个门,每门有三个门洞,合计有十二门,三十六个门洞,与史书记载“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的建城制度相符合。
每个城门又与城内的大街相连通,交通十分便利。主要的街道有八条,最长的一条长达5500米,宽45米,共分成三股,中间的一股是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两侧是一般人行走使用的。路旁栽植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丛荫茂密。纵横交错的街道将城市分割成形状规则的巷里和市区。最盛时长安城有八万八千户,人口二十四万六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城内以宫殿、贵族邻宅、府寺、宗庙等建筑为主体。长乐宫在城的东南角,又称“东宫”。汉初皇帝在此视朝,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处。经过勘探可知宫的平面呈不规则形,周围筑墙,周长10000多米,面积6平方公里,约占全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宫内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
未央宫在城的西南角,又称“西宫”,是皇帝的朝会之所。宫的平面呈正方形,四面筑有围墙,东西两墙各长2150米,南北两墙各长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四面各开辟有一个司马门,东门和北门外立有阙,如果是诸侯进京朝见,就从东阙进;士民上书,则诣北阙。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等40多座宫殿楼阁。从西汉开始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皇帝都在此处理朝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经过勘测,前殿位居全宫的正中央,基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约15米,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
在长乐、未央二宫之间,有一座武库的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筑有围墙,东、西墙各长320米,南北长880米。墙内共有七座武库,每库分为四个库房,房中原来布置的许多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早已朽坏不存。
建章宫位于上林苑内,由许多宫殿组成,号称“千门万户”。前殿高于未央宫,东有凤阙,高二十丈,遗迹至今尚存。北部是太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岛,岛上亭榭楼阁,错落有致,山水相间,景色秀美,如同仙境一般。南部有神明楼、井干楼等建筑。整个上林苑周围长达100多公里。
居民区分布于城的北部,以里为单位,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成整齐划一的里坊,共有160个。而少数贵族的邸宅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为“北阙甲第”。城的西北部有著名的长安九市,这里商贾云集,商业极为发达。
王莽篡权执政后,在长安城的南郊大肆兴建辟雍、明堂、灵台、九庙等礼制建筑。经过考古发掘,证实这些建筑都是按儒家传统礼制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设计的,是当时流行的思想和意识的反映。(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