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寺院曾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根据《辽史·地理志》记载:“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末兵火波及,寺院局部建筑被毁,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辽、金两代,平城(今大同)都是当时的别都,该寺受到皇室的重视,数百年间都是云中巨刹。明初,寺院被没收为官产,明宣德、景泰年间重修,明中叶后分为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代时几经修缮,始成今日之规模。1963年上、下两寺连为一体,统称为华严寺,寺院占地面积16600多平方米,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布局较为自由,建筑风格也较轻松活泼。
大雄宝殿矗立在4米多高的月台上,月台前正面置有石级,周围装勾栏,台上有一清式三间牌坊,左右分别是明代增建的六角钟鼓亭,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0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中国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殿的前檐装板门三道,都是壶门,单檐庑殿顶,举折平缓,出檐达3.6米。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很大,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经过了八百多年,依旧光泽如新;南吻是明代制作,也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大的琉璃吻兽。整个殿的斗拱硕大,形制古朴,使大殿更显得壮观雄伟。
殿内采用减柱法构造,减少内柱12根,扩大了前部的空间面积,便于礼佛等各项活动。殿内中央佛坛上塑有五方佛,中间三尊,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后安放在此的。佛像面相扁平,发髻上有宝珠镶嵌,其两侧有二十诸天侍立,神情不一,姿态各异,身躯均稍前倾,造型别具一格,在中国十分少见。
殿内四周绘满了壁画,都是清代的作品,壁画的画面高达6.4米,面积达88700多平方米,在一座佛殿内就有如此之鸿篇巨制,是中国十分罕见的。壁画的内容是释迦牟尼传记、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罗汉及千手千眼观音等,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附以沥粉贴金,色泽光彩艳丽。殿顶的天花板彩绘龙凤、花草、梵文等,构图繁复,五彩斑斓。
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是存放藏经的教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正脊两端矗立着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更增加了殿宇的雄伟气势。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显著升起,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度,仍保存着唐代建筑的遗风,是中国辽代殿堂建筑艺术的杰作。
殿内依壁排列着重楼式壁藏38间,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边放置有经橱,里边保存着明清的藏经1700余函,计18000多册。经橱的上边是腰檐,其上放置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都是木构的。壁藏的斗拱共有17种,形制复杂。勾栏的束腰华板雕有镂空几何形图案37种,玲挑剔透,独具匠心,是十分罕见的辽代小木作。壁藏到后窗之间,又因地制宜地架设天宫楼阁五间,两侧似环桥子(拱形桥)与左右壁藏相接,浑然一体。这种壁藏规制严谨,精工细雕,玲挑剔透,堪称海内孤品。
壁内佛坛上满布辽代塑像31尊,中央三世佛并列,其余弟子、菩萨、供养童子环侍佛的两侧,分为三组,坐立相间,布局井然有序,还在四角各立护法金刚一尊,气宇轩昂,威武雄壮,是中国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