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
大雁塔原名“慈恩寺塔”,位于慈恩寺内。慈恩寺始建于隋代,原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更名为“大慈恩寺”。寺院里有楼阁、殿宇、禅房,总计有房舍1897间。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都曾在这里挥笔作画。
寺院建成后不久,当时的名僧玄奘由弘福寺迁往此处翻译佛经,历时十九年,译经74部,并在此寺创立了佛教慈恩宗,因此寺院名声远扬,来朝拜的人很多。大雁塔建于永徽三年(652年),就是唐高宗李治为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的经籍而专门建造的。不幸的是寺院在唐末遭遇兵火,殿宇全部烧毁,只有此塔保存了下来,今日寺内所存的建筑都是明清两代重建的。
大雁塔初建时五层,表面为砖砌土心;重建时为十层,唐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改建成为楼阁式的青砖塔七层,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两个部分组成。塔基边长48米,高4.2米,上面是塔身,边长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开辟砖券的大门。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有楼板和扶梯,可盘旋而上至顶。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层厚砖,使它更为坚固。
塔基座的南侧镶嵌有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都是由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字体清秀潇洒,是唐代的名碑。西面石门楣上有唐刻建筑图案和佛像等线刻画,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说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唐代以来,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大慈恩寺内有传统的庙会,俗称“雁塔庙会”,极为繁华兴盛,同时这里也是文人墨客荟萃的地方,考中功名的人可以在这里题名。“雁塔题名”成为士子们仰慕向往的事情。塔的前边留有唐代至清代千余年间的陕西举人题名刻石。此外,文人还常登塔题咏。(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