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响堂山石窟-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山石窟-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响堂山石窟响堂山石窟第一批

    

    响堂山石窟分布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上。

    响堂山洞窟深邃,山上的石头石质坚实细腻,对之拂袖就能发出铿锵之声,故而得名“响堂山”。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550-559年),北齐先后在邺(今临漳)和晋阳(今太原)两地建都,文宣帝常常往来于两都之间,响堂山为必经之地。因为这里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文宣帝就在此地广建宫苑,凿窟建寺,这里也一时兴盛起来。以后隋、唐、宋、元、明历代对此地屡经增扩和修营,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石窟。现在共有16座保存完好的石窟,造像3400多尊,分别开凿在鼓山的南麓和中麓,称为“南窟”和“北窟”,两窟相距约15公里。

    南响堂山石窟依山开凿,南麓山前建有响堂寺,现存的正殿、配殿、靠山楼、砖塔、僧房等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寺后沿山势开凿大小石窟七座,分上下两层排列,上层五座,下层两座。其中最大的华严洞窟宽6.3米,洞内雕造的佛像千姿百态,造型优美。千佛洞内有佛像1028尊,洞顶浮雕的飞天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裙带飘动,婀娜柔媚,楚楚动人。

    北响堂山石窟开凿在陡峭的崖壁上,共有九座,分南、北、中三组。中组石窟的外观似楼阁,内壁浮雕有花卉、动物、佛像等造型,古朴典雅。规模最大的是大佛洞,洞宽13.3米,进深12.5米,洞内供有一尊高约4米的坐佛,佛像神气秀逸端庄,肌肉丰满,线条柔和,面部平素无饰。这尊佛像虽经上千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光洁如新。刻经洞的内外壁刻满了佛经经文,旁有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至武平三年(572年)唐邕书写的《维摩诘经》四部,碑文隶书,笔锋犀利,刚劲挺拔。山前原有常乐寺,现在仅保存有一座八角九层砖塔,现在已经成为石窟的重要标志。响堂山的山顶还保存有东宫、西宫、宋金时期的经幢以及碑刻等珍贵文物。(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响堂山石窟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