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云南
编号:Ⅱ—31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
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对以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海菜腔的歌唱渐趋式微,现已鲜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年轻一辈中也少有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