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
编号:Ⅳ—73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县
河北省康保县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
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区、忻州地区;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乌兰察布盟、雁北地区、张家口地区。二人台传统剧目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东路二人台有《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
二人台的演唱形式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
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黄河中游两岸及长城内外的农区,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