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文史文化人物:》桓谭的生平作品成就

桓谭的生平作品成就


本文是桓谭生平简介作品成就等内容,主要内容为字君山汉代,沛国相(今安徽淮北相山)人桓谭(?—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相山)人,是两汉之际承先启后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代表作为《新论》其父于汉成帝时为大乐令桓谭17岁时以父任为奉车郎中“好音律,善鼓琴”,一生“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诽毁俗儒”,故在仕途中多受诋毁和排挤……等

汉代桓谭简介

桓谭 姓名:桓谭 名号:字君山
性别民族:男- 朝代:汉代
籍贯:沛国相(今安徽淮北相山)人 生卒:?--公元56年
评价或成就:
作品:

桓谭(?—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相山)人,是两汉之际承先启后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代表作为《新论》。

其父于汉成帝时为大乐令。

桓谭17岁时以父任为奉车郎中。

“好音律,善鼓琴”,一生“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诽毁俗儒”,故在仕途中多受诋毁和排挤。

哀帝、平帝在位期间始终为郎中。

时外戚董贤专政,闻其名,欲与交往,桓氏抢先上书董贤,对以辅国保身之术,董氏不能行,遂不与交。

王莽在位时,天下之士多求媚,桓氏独自守,默然无言,为掌乐大夫。

淮阳王刘玄时召拜为太中大夫。

刘秀即位后,上书言事失旨,不为用,后被荐为议郎给事中。

又上疏言治国之道,言辞颇激。

又抨击光武帝的谶讳之议,刘秀悦,问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桓氏默然良久,对曰:“臣不读谶。

”问其故,桓氏极言谶之非经。

刘秀大怒,欲斩之,后贬为六安郡丞,卒于上任途中。

桓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意。

能文章,尤好古学”,自谓“余少时学,好《离骚》,博观他书,辄欲反学”。

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

其中《缪道》一篇未成,班固奉敕续成。

还有赋、诔、书、奏等共二十六篇,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新论》之中。

桓氏的人学思想亦首先确定人是“有生之最灵者”。

他以五行之性解释人的性行,以为人抱天地之体,怀纯粹之精,貌动于木,言信于金,视明于火,听聪于水,思睿于土,极尽五行之用,动静遂与神通。

人在耳目闻见,认识能力,性情好恶趋向,利害的去就等方面有共同的意向,但在材能、智略、判断力和行为等方面却存在着差别。

他肯定金玉是贱,以人为宝,但对人性却无断言,只是说:“凡人性难极也,难知也;故其绝异者,常为世俗所遗失焉。

”可见他只是承认人性有绝异者,但善恶如何却难以断定。

总之,桓谭的思想,承扬雄之后,代表了一种理智思维的继续,是对前一时期以天人感应为主流的哲学思想的反动。

桓谭所著《新论》,原书早已散佚。

严可均《全后汉文》有辑文,亦仅辑十六篇。

近刊有黄霖和李力的校点本。


(1)论天人灾异 桓谭认为人应则天,而君王则应承天行化,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四达法四时。

但是,对于灾异,桓谭并不怎样看重。

他认为,“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

这是一种自然灾害,如果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在世,修德善政,省职慎行,则灾害就会转化为福祉。

因此,他认为德义精诚乃是至善之关键。

如果灾害来时,君臣多淫骄失政,士庶多邪心恶行,不能因天戒而反省,则会使灾害泛滥。

显然,天灾并不是因人才出现的。

虽然它有诫告人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其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响应人的行为的。

作为人,只是应天之数,而不能感应天道之行事。

并且,决定世间兴衰的只是人事。

桓谭的这种天人之论,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之间的对应,但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论已明显不同,主要之点是自然现象并不有意响应人事。


(2)论生死形神 形神关系与生死问题极有关联。

桓谭认为,精神居于形体之中,好比点着蜡烛的火。

如果没有蜡烛,火便不能独行于虚空。

如果善于扶持,随火侧转之,只可使其燃至烛尽,不至于中途而灭。

人到晚年,气尽而死,如光与烛俱至尽头。

人既禀形体而生,犹如一支燃烧的蜡烛,到极处自然形神皆无,没有能力更新,即不能像蜡烛那样再增添油脂。

人生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先天,如先天体格强壮,则寿可长,否则寿短,好像蜡烛有长有短。

对那个时代的求神仙长寿的做法,桓氏的看法是,养性可能会使堕落的牙齿再生,白发变黑,肌颜光泽,好像使烛光侧转尽燃一样,但到寿尽时亦得死亡。

他认为,人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譬如四时之代谢,“如贪利长生,多求延寿益年,则惑之不解者也。

所以,他断言圣人不学养性却老之术,不求成仙。

形尽神灭,生死自然,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点击搜索与:桓谭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