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贾思勰简介
姓名:贾思勰 | 名号: | |
性别民族:男- | 朝代:北魏 | |
籍贯: | 生卒:-- | |
评价或成就: | ||
作品: |
贾思勰[xié]。
生卒年月不可考,北魏时的著名农学家。
只知道他大概是山东益都附近人,出生于北魏孝文帝时(5世纪末),曾担任过北魏青州高阳太守(今山东临淄县西北)。
贾思勰的名字完全因他所著《齐民要术》才流传下来的。
他在离任以后曾经从事农业生产,养过羊,种过地。
《齐民要术》书中涉及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包括山西东南、河北中部、河南的黄河以北及山东境内,这些地方他都亲自做过实际考察。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充分表达出他对发展农业生产的理论认识,以及他的农学思想和抱负。
贾思勰的农学思想建立在“富国以农”的认识上,他指出“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他对管仲、刘恒、仲长统等人的“重农贵粟”的思想和主张以及西汉以来许多地方官吏奖励耕农、兴修水利,进行农业技术革新,提倡节约等政策所取得的成就,都给以热情的赞扬。
他赞成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农业收成的好坏不是天的恩赐或惩罚,而是靠人的努力。
他提倡改革,反对守旧,在序中列举了秦汉以来许多落后地区由于推广先进技术而改变农业生产面貌的生动事例。
如敦煌地区以前并不知道使用耧犁,是皇甫隆(三国魏人,敦煌太守)去了以后,“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
桂阳地区历来不知道种桑养蚕,无蚕织桑麻之利。
老百姓没有鞋穿,冬天脚冻裂出血。
茨充(汉光武时)任桂阳令时,“教民益种桑、柘、养蚕、织履,复令种苎麻。
数年之间,大赖其利,衣履温暖”。
贾思勰在序中总结写作《齐民要术》的要点有四:“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其中的“歌谣”即指农谚,“老成”即指有经验的老农民。
“采捃经传”即指搜集历史上有关农业的文献。
贾思勰参阅了古籍150多种,不少古籍在当时还能看到,但后来都散失了。
如《氾胜之书》、《相马经》、《四民月令》、《广志》……等,靠贾思勰的摘引,得以部分流传下来。
这也是贾思勰的一大贡献。
贾思勰通过实践观察,已经发现了生物既表现遗传又发生变异的现象。
他把遗传现象称为“性”或“天性”。
比如说粱秫可以晚收,是因为“性不零落”,早收会造成损失;反之荏蓼则要一熟就收,因为“性易凋零”,迟收获种子都掉光了。
他最早发现作物异地种植会发生变异。
比如山西并州的大蒜种来自河南朝歌,种一年,蒜瓣就变小了。
可是并州的芜菁也是从别处买来,种一年,芜菁的块根都变大了。
又如山东的谷子品种拿到山西壶关上党种植,都只会徒长,不会开花结实等等。
他把这种变异现象归之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虽未能深入,却完全是正确的。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自宋代刊刻以后,不仅流行国内,也早传到日本,现在则传向世界。
世界农业史学术界对贾氏著作都给以高度评价,日本学者曾倡议将研究《齐民要术》的学问称为“贾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