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字号:字锡予 |
年谱简编
1893年
阴历六月二十一日出生,字锡予。
父汤霖,字雨三,晚年号颐园老人,湖北省黄梅县孔垅镇汤大墩人。《黄梅县志》谓其于光绪十五年成进士,平蕃(今甘肃庄浪)知县,未详何年署平蕃。通说以公之出生地为甘肃渭源。母梁氏,兄用彬。
1897年,四岁
父汤霖知渭源县。
1908年,十五岁
入北京顺天学校,与梁漱溟、张申府等同校,尝与梁漱溟共读印度哲学之书及佛教经典。
1909,十六岁
本年,兄用彬自译学馆毕业,奖举人。后升入国立分科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军政活动,累官至民国第一、二届众议院议员、国史馆协修、国务院国史编纂处处长。有《燕尘拾遗》、《新学名迹考》、《北洋军志》、《旧都文物略》(与人合著)等多种著作。
1911年,十八岁
七月十三日,雨三公去世。
本年,公与吴宓分别从北京顺天学校,西安宏道学校考入清华学校,二人后成挚友。
1913年,二十岁
自前年始迄本年,公列入清华国文特别班研习国文典籍。
1914年,二十一岁
仍在清华学习。自本年九月至明年一月将长文《理学谵言》(凡两万三千字)连续刊布于《清华周刊》第十三至二十九期,立论以为“理学者,中国之良药也,中国之针砭也,中国四千年之真文化真精神也。”全文于朱陆之学之精神阐发尤多。九月至十月,于《清华周刊》第十三、十五、十六期连载短篇实事《孤嫠泣》。
十月,发表《理论之功用》于《清华周刊》第十五期。
十一月,刊布《新不朽论》于《清华周刊》第二十期。
十二月至明年一月,连载《植物之心理》于《清华周刊》第二十七至二十九期。
1915年,二十二岁
二月,于《清华周刊》第三十、三十一期发表《快乐与痛苦》,此篇为未完稿。
冬,公与吴宓等人创办“天人学会”。
1916年,二十三岁
二月至三月,发表《谈助》一文于《清华周刊》第六十五、六十六、六十八、七十期,阐述文学观。五月,于《清华周刊》第七十五期发表书评四篇及短文《说衣食》。
夏,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并考取官费留美,因治疗痧眼未能成行。
本年与黄冈张敬平结婚,妻兄张大年,亦民初国会议员。
1917年,二十四岁
任清华学校国文课教师,《清华周刊》总编辑。
本年吴宓入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学习文学。
本年长子一雄出生。
1918年,二十五岁
夏,赴美留学,入明尼苏达(Minnesota)州汉姆林(Hamline)大学哲学系学习。自入学起,主要选修哲学、普通心理学、发生心理学,完成的课外论文依次是四篇、四篇、二篇,成绩均在九十七分以上。
1919年,二十六岁
六月十九日,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仍主修哲学。尝与陈寅恪同时师从Lanman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公初入哈佛,与梅光迪同住。秋学季开学前迁至StandishHall,与吴宓、顾泰来、李达同住。
七月十四日晚,公与陈寅恪由吴宓导引,拜见白璧德教授(Irving Babbitt,1865—1 933年)。白氏为当时颇具影响之文学批评家,博学深思。其学说之核心则是被视作现代保守主义的新人文主义,日后成为《学衡》派之理论来源。此前,公于文化思想方面有颇多观念与白氏契合;此后,公之治学领域、方法、态度及文化理想、观念多受白氏影响,一如《学衡》诸公如吴宓、梅光迪等。
暑假期间,与吴宓同留哈佛校园,进暑校。此顷,公与陈寅恪、吴宓被誉为“哈佛三杰”。
1922年,二十九岁
一月,梅光迪、刘伯明、吴宓、胡先骕等人于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杂志,其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公回国前,吴宓邮寄《学衡》各期至哈佛寓所。
夏,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旋即归国。由梅光迪、吴宓推荐,应东南大学副校长兼哲学系主任刘伯明之邀,出任哲学系教授。
十月十七日,支那內学院开学于南京公园路,欧阳竟无始讲《唯识抉择谈》,一时学人云集。钱穆载:“锡予在中大(按东南大学为中央大学之前身),曾赴欧阳竟无支那内学院听佛学,熊十力、蒙文通皆内学院同时听讲之友。”
十二月,《评近入之文化研究》发表于《学衡》第十二期,成为《学衡》社员。
1923年,三十岁
本年兼任支那内学院巴利文导师,并授“释迦时代之外道”及“金七十论解说”两课。《释迦时代之外道)发表于《内学》(支那内学院年刊)第一辑。
《叔本华之天才主义》发表于《文哲学报》第三期。
五月、七月,译文《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发表于《学衡》第十七、十九期。
十二月,译文《希腊之宗教》发表于《学衡》第二十四期。
1924年,三十一岁
四、五月之交,东南大学裁并西洋文学系。
《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发表于《学衡》第二十六期。
《印度哲学之起源》发表于《学衡》第三十期。
1925年,三十二岁
仍执教于广东南大学哲学系,并任系主任。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附设留美预备部及国学研究院。吴宓赴北京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筹建工作,聘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
寅恪为研究院教授,此四人被尊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释加时代之外道》发表于《学衡》第三十九期。
1926年,三十三岁
夏,转任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其间,所授课程甚多,包括:逻辑学、西洋哲学史、现今哲学、印度哲学史、实用土义、社会学纲要。曾做过《气候与社会之影响》的讲演,并担任《南开大学周刊》顾问。
本年,吴宓欲荐公出任清华国学院哲学教授,未能如愿。
1927年,三十四岁
农历正月十五日,次子一介生于天津。
夏,赴南京,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本年,因北伐战争,《学衡》停刊一年。
1928年,三十五岁
元月,《学衡》复刊。
《南传念安般经》发表于《内学》第四辑。
女一平出生。
1929年,三十六岁
仍执教于中央大学。
《印度哲学史——绪论》发表于《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
本年编成讲义《印度思想史稿》,绪论之外分十四章;并成油印讲义《隋唐佛教史稿》。
1930年,三十七岁
四月,《读慧皎“高僧传”札记》发表于《史学杂志》第二卷第四期,《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八期。
夏,北京大学文学院长胡适请公至北大哲学系任教。每学期两门课程,中外并授,或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或欧洲哲学(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概论。
《学衡》再度停刊一年。
1931年,三十八岁
元月,《学衡》复刊,五月印行第七十五期后三度停刊,此后不定期出版。
《唐太宗与佛教》发表于《学衡》第七十五期。
《唐贤首国师墨宝跋》及《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发表于《史学杂志》第二卷第五期;《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发表于《史学杂志》第二卷第六期。
修改讲义《隋唐佛教史稿》,并成铅印本。
1932年,三十九岁
《竺道生与涅槃学》发表于《国学季刊》三卷一号。
1933年,四十岁
发表《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述略》于《哲学论丛》五月号。
七月十五日,《学衡》之精神导师白壁德在美国去世。
七月,《学衡》出版第七十九期后,永久停刊。
1934年,四十一岁
指导王维诚完成学位论文《老子化胡说考证》,并于《国学季刊》四卷二号发表《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审查书》。
《大公报》三月十七日发表《评“唐中期净土教”》。
本年起,任北大哲学系主任。
1935年,四十二岁
四月十三日,中国哲学会第一届年会在北平召开,公与金岳霖、冯友兰当选为哲学会常任理事。
《读“太平经”书所见》发表于《国学季刊》五卷一号。
《释法瑶》发表于《国学季刊》五卷四号。
五月,上海中华书局印行《吴宓诗集》,集中收有吴宓赠公诗文多篇,并收有《谈助》一文之局部,分别见卷二、卷末。
1936年,四十三岁
四月初四日,中国哲学会第二届年会在北平举行,公出席会议,并宣读论文《关于“肇论”》。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一卷一号发表The Editions of the Ssǔ-Shin-Erh-chang-ching,Trans. by J. R. Ware.
《哲学评论》第七卷第一期发表《汉魏佛学的两大系统》(第一届中国哲学年会报告摘要)。
约在本年,尝与蒙文通南行至金陵,共同主持欧阳竟无所设之《涅槃》讲会。
1937年,四十四岁
农历五月初二,幼子一玄出生。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集《大林书评》,凡五篇:《评“考证法显传”》、《唐贤首国师墨宝跋》、
《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评曰译“梁高僧传”》、《评“小乘佛教概论”》,前三篇载《微妙声》第三期,后两篇载《微妙声》第八期。与汤乡铭、周叔迦任《微妙声》编委。
年底,辗转至长沙临时大学,因文学院设在南岳衡山,旋转赴南岳。
1938年,四十五岁
本年仍任北大哲学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
1939年,四十六岁
《读“人物志”》发表于昆明《益世报》读书双周刊第一一九至一二一期。
1940年,四十七岁
此顷,指导王明研究道教。后此,王明成《“太平经”合校》,成为研究道教必读资料。对魏晋玄学之研究颇有进展。
《读刘劭“人物志”》发表于《图书季刊》新二卷一期。魏晋玄学研究两篇:《魏晋玄学流别略论》、《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刊载于《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本年,《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获抗战时期教育部学术研究一等奖(哲学类)。
1942年,四十九岁
与陈寅恪、吴宓等人同列第一批教育部部聘教授。
《王弼大衍义略释》发表于《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二期。
1943年,五十岁
《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发表于《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王弼圣人有情义》发表于《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发表于《图书季刊》新四卷一、二合刊。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发表于《哲学评论》第八卷第四期。
1944年,五十一岁
《隋唐佛教之特点》发表于《图书月刊》第三卷第三、四期。
1945年,五十二岁
《印度哲学史略》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印行,本书由1 929年讲义修改而成。
1946年,五十三岁
六月,因公至重庆,其间由贺麟暂代哲学心理学系主任。七月,返回北平。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发表于天津《大公报》十月二十三日《文史周刊》第二期。
1947年,五十四岁
春,结束魏晋玄学一课,随即授英国经验主义一课。此顷,仍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校长胡适热衷于政治活动,常因公去南京,诸多校务均常委托公与傅斯年协理。
夏,应加利弗尼亚大学之请赴美讲学,授“汉唐思想史”一年,撰有英文讲义。
本年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会议上当选为院士,兼任评议员。
1948年,五十五岁
夏,婉拒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之邀,决定回国。九月返北平。
未几,胡适来电促公南下,国民党政府且派人送来两张机票,劝公南下。公弗允。
1949年,五十六岁
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时,北大无校长)。
本年,周恩来曾赴北大于孑民堂与公及北大诸教授座谈。公甚佩服其人之气度与学识。
本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五十八岁
本年始不再授课。
1952年,五十九岁
全国院系调整,北大迁至西郊,马寅初任校长,公出任主管基建、财政之副校长。
1953年,六十岁
中国科学院成立,公任历史考古专门委员会委员。
1954年,六十一岁
本年,曾出席由《人民日报》主办的胡适批判会议,归后即患脑溢血。病甚重,长期卧床。此后学术活动或撰写文章多由任继愈助理。
1955年,六十二岁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由中华书局重印。
1956年,六十三岁
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任学部委员,《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编委。
1957年,六十四岁
《魏晋玄学论稿》由人民出版社印行。
1959年,六十六岁
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1960年,六十七岁
《印度哲学史略》由中华书局重印。
1961年,六十八岁
此顷,已不能撰写长文章,每天遵医嘱只能工作一两个小时。但仍坚持治学,撰写短文。
《康复札记四则·“妖贼”李弘·“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何谓“俗讲”·佛与菩萨》发表于《新建设》六月号。《针灸·印度古医书》发表于《新建设》七月号。
《谈一点佛书的“音义”》发表于十月十九日《光明日报》。
1962年,六十九岁
《魏晋玄学论稿》由中华书局再版。
《往日杂稿》由中华书局印行。
《论中国佛教无“十宗”》发表于《哲学研究》第三期。
《关于慧深》发表于十月十四日《文汇报》。
《从一切道经说到武则天》发表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光明日报》。
1963年,七十岁
五月一日晚,上天安门城楼观赏焰火,由周恩来导见毛泽东。毛询问公之身体状况,嘱公量力而行写短文,并言其阅读过公所撰全部文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由中华书局再版重印。
《给巨赞的信(关于东汉佛教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发表于《现代佛学》第二期。
《中国佛教宗派补论》发表于《北京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第五期。
1964年,七十一岁
《读“道藏”札记》发表于《历史研究》第三期。
三月,因心脏病住进医院治疗。
五月一日,病逝。
(参见《汤用彤全集·汤用彤年谱简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