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艺术,是蒙古族人民中曾经广泛流传的喉音瑰宝,曾经风靡整个蒙古族居住区,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蒙古族居住区,已经难觅它的踪迹了。新疆阿尔泰地区生活的蒙古族同胞中间,至今还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呼麦艺术,不过,当地人称之为“喉迷”,就是“喉咙的秘密”之意。后来,有专家追寻到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寻找到这个绽放在阿尔泰山下的民族艺术瑰宝。那么,现今这个名震国内的民间艺术在汗德尕特乡是怎样保存的呢?近日,我踏上了通往汗德尕特乡的道路,寻找被自治区文化部门确定为“自治区级呼麦艺术民间传承人”的巴图巴依,试图解开心中的疑惑……
三种“天籁”
在汗德尕特乡汗德尕特村,我见到了这位“喉迷之王”——巴图巴依,他个子不高,只有1.7米左右。
这个清瘦的小伙子本来话就不多,见到生人,话还没出口,脸上就出现了两个红坨坨。但是,听说我们要他表演呼麦,他的眼睛快速地眯了一下,脸上有了些许笑意。
“穿上我的演出服吧?这样庄重一点。”巴图巴依征求我们的意见。
当穿上他那青色的演出服以后,巴图巴依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大方地招呼我们坐下,自己搬了一个凳子,坐在我们对面,清清嗓子,咽下了一口口水,眼睛半闭了起来。
我们的眼睛也随之闭了起来。
耳朵里,一阵阵沙浪滚滚而来,似乎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四月的黄风,遮天蔽日,弥漫天地,在这恐怖的气氛中,一串清脆的马蹄声传来,似乎要踏破这漫天的沙尘,与死亡赛跑,与时间对决,不由不让人屏住了呼吸,静待最好的结局。
突然,又一种声音随之而起,在沙尘、马蹄声之中,是风的呼啸么?是树叶的摇曳之声么?都说不清楚。
这时候,我半睁开眼睛,只见巴图巴依“正襟危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似乎入定了的老和尚,只有那嘴巴里,各种声音竞相奔涌着,滔滔而来。
小伙子似乎是处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窑洞里,满脸彤红,汗水像小溪的流水,沿着面颊往下淌。
“ 喉迷王”后代
2004年,阿勒泰市文工团书记尼咏梅找到了巴图巴依,那时担任着汗德尕特乡副乡长职务的她,正到处寻找在中国濒临绝技的呼麦艺术,几乎于绝望之中她听说了巴图巴依是汗德尕特乡“喉迷王”泰宾太的孙子,就到他家中,试图获得一点希望。
“我刚到他家里,他正抱着一个孩子,晃着,嘴巴里呜呜噜噜地,在哼着一种谁也不清楚的声音。”尼咏梅说,这个头发凌乱,没有多大年岁的小伙子喉咙里的声音,让她呆在了那里。
这就是呼麦,虽然只有两个音,照样震住了尼咏梅。可是,当尼咏梅要巴图巴依再表演一次时,她没有想到,小伙子拒绝了。
“我性格内向,她们要我表演,我想这个是不给钱的,会耽误我干活。”巴图巴依说,在众人的解释之中,他才明白,这是别人要来保护他爷爷的绝活来了,他忙答应了。
然而,当时巴图巴依把自己憋得脸色通红,他也没有出全两个音。
“浑厚的低音通过喉咙出来了,可是,嗓子里的高音似乎是被卡住了,根本出不来。”巴图巴依说,这使他“很没有面子”。
巴图巴依后来说,如果给他三个月时间,让他好好回忆回忆,他至少可以出三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