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族人物:》韩永亮 蒙古族文化的守望者(图)

韩永亮 蒙古族文化的守望者(图)


韩永亮生于河套,长于河套。号称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的肥田沃土,如母亲般宽厚无私地养育了他,也给了他永不衰竭的创作源泉。1979年,韩永亮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品学兼优的学生,怀着赤子报效家乡的火热情怀,毕业后回到了梦牵魂绕的家乡。

韩永亮近影

  

 走进八百里河套的中心临河,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博物馆参观,呈现眼前的是一件件如泣如诉的战国匈奴时代的文物,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岩画。这些珍贵文物大都是馆长韩永亮率领职工历尽千辛万苦从民间征集来的。作为记者,理应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产生兴趣。然而,当我得知韩永亮不仅是博物馆馆长,还是成绩斐然的作曲家时,他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国家一级作曲,这是韩永亮30多年从事音乐创作获得的职称。30多年来,韩永亮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看到韩永亮音乐作品迭出,奖项频得,有人说他是音乐天赋使然。这或许有些根据——韩永亮从小学到高中始终是学校的文艺骨干,竹笛、二胡、手风琴、脚踏琴等民族乐器无师自通,历史民歌、革命歌曲、京剧样板戏演唱得惟妙惟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就读期间,师承被誉为内蒙古音乐界领军人物的周培然、李博文、赵汝德、郑义、张九义、赵金虎教授,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

  韩永亮生于河套,长于河套。号称八百里河套米粮川的肥田沃土,如母亲般宽厚无私地养育了他,也给了他永不衰竭的创作源泉。1979年,韩永亮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品学兼优的学生,怀着赤子报效家乡的火热情怀,毕业后回到了梦牵魂绕的家乡。他当过小学音乐教师,从事过作曲、配器、指挥等专业音乐创作和20余年的文化行政工作。无论走到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没有放弃自己所学的音乐专业。为家乡谱曲,为时代讴歌,为人民耕耘,是他追求的人生理想和最大价值。

  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的企业、学校、医院、部队等组织、辅导、培训业余文艺队伍达20多个。作为社会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组织者,韩永亮利用所学之长,多次组织、策划并亲自参与指挥过多届次全市的大型文艺活动。

  30多年来,韩永亮潜心音乐创作、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民族风格浓郁、地方特色鲜明,具有相当艺术水准,为群众所喜爱的声乐、器乐、舞蹈等不同门类的音乐作品。其中,有数十首作品获国家级、自治区级以及地市级优秀创作奖。如:歌曲《圆一个金色的梦》在全国第5届群星奖评选中荣获“优秀创作奖”;二人台小戏《王婆卖瓜》在全国第11届群星奖评选中荣获“音乐创作银奖”;歌曲《临河可爱的家乡》在全国首届城市歌曲评选中荣获“创作金奖”;歌曲《小小地球村》在全国绿色环保征歌活动中获“优秀创作奖”;歌曲《爬山调声声唱河套》、《八百里美丽的河套川》、《草原》分别于1998年、1999年、2006年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基于韩永亮在繁荣本地区音乐艺术创作和文艺舞台,活跃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组织指导当地音乐创作活动、社会文化活动和校外音乐教学活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12月,韩永亮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群星奖先进个人称号。

  2003年,韩永亮出任巴彦淖尔市博物馆馆长。从国家一级作曲、文化行政干部到博物馆馆长是一个跨门类的转岗,这一现实迫使韩永亮从头做起。在安排部署好博物馆行政事务工作的同时,他潜心钻研博物馆管理和文博业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品位,从构建和谐巴彦淖尔、建设民族文化大市及打造河套文化品牌的战略高度出发,依照博物馆的性质、特点、功能和作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构想和目标。他上任6年多来,博物馆共举办和引进各种展览数十届(次),除“河套开发史”这一固定陈列外,还组织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成就展”等一系列展览。

  他一直在努力征集文物、丰富馆藏,欲用珍贵的文物遗存见证底蕴深厚的河套文化、古老神奇的边塞文化、绚丽多彩的草原文化。2008年,韩永亮争取到一笔为数不多但极其宝贵的资金。用这笔资金,他征集到640件不同年代的文物精品,其中包括一批珍贵的民族文物和自夏商以来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巴彦淖尔市博物馆建馆以来征集到的第一批也是最多的一批文物藏品。这些集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于一身的历代文物藏品,不仅显示出我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同时也记录和反映出中华几千年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为西夏至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现象、民族民间习俗、战争生活环境、器物制造工艺等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极具研究价值。

  鉴于他为发展文博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文物学会于2007年8月授予韩永亮“文博专家”称号。

点击搜索与:韩永亮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