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地方有我的一个梦,在我的梦里多么美好,遍地牛羊百花开放……”每天早晨,在尖山街红霞里的一幢居民楼里,总会传出一阵阵美妙、粗犷的歌声,如行云流水、如清脆鸟鸣,居民们都说“柱子又练呼麦了”。
24岁的突力古尔是一名痴迷于呼麦艺术的蒙古族青年,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2006年,他进入西贝莜面村天津店歌队,专门为顾客演唱呼麦。他在红霞里租房居住,时间长了,和居民也都熟悉起来。突力古尔蒙古语意为“铁柱”,所以邻居们都叫他“柱子”。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原生态艺术。演唱者运用特殊的发声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或多声部形态。演唱者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美妙的声音效果。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长调、马头琴并称为蒙古族三大文化遗产。“
突力古尔从小就迷恋蒙古音乐,他高中还未毕业就到内蒙古歌舞剧院学习马头琴演奏。在此期间,为更好地传承呼麦艺术,剧院从蒙古国请来著名呼麦演唱家奥都苏庸向青年演员们传授演唱技巧,突力古尔在旁听时,立刻被那飘渺的泛音迷住了,他决定改学这一富有魅力的草原艺术。
2005年9月,内蒙古开办蒙古原生态艺术培训班,突力古尔便报名参加,师从蒙古国青年呼麦演唱家巴雅斯古楞,在这里,他真正找到了牧民与草原和谐交汇相融的境界,也找到了他人生的奋斗目标。学习呼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有扎实的音乐基础,还需要不断练习嗓音,没别的办法,只能起早贪黑地练习、找感觉。突力古尔凭着对呼麦艺术的挚爱,硬是挺了过来。
来到天津西贝西贝莜面村后,突力古尔积极向顾客和同事们推介呼麦,面对顾客的疑问,他总是耐心给予解答。一次,他在演唱时发出哨音,顾客怀疑他口中有“哨子”,当得知完全是嗓音时,这位顾客非常吃惊。突力古尔便给他进行了详细讲解。
去年年底,经过多方协调、奔走,突力古尔和师兄代钦、呼格吉乐图、阿斯汗在天津音乐学院上演了一台名为“呼和苏鲁锭”(意为蓝色的标枪,苏鲁锭是蒙古族特有的标志)的呼麦演唱会,他们歌颂草原美景、民族团结、幸福生活和忠贞爱情,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演出结束后,很多学生纷纷向他们询问、请教,有的还表示要进行学习,使突力古尔和师兄们深感欣慰。前不久,他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明日之星音乐大赛,获得非专业G组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