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族文学文化:》哈萨克族《黑萨》史诗民族艺术

哈萨克族《黑萨》史诗民族艺术


黑萨,史诗,伊犁草原,哈萨克族,文学,民间艺术,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哈萨克族《黑萨》史诗哈萨克族《黑萨》史诗民族艺术

  与被誉为“中国三大史诗”的蒙古族《江格尔》、藏族《格萨尔》以及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相比,作为叙事史诗的哈萨克族《黑萨》,从这个民族诞生起便一直伴随着哈萨克人发展至今。

  作为哈萨克族特有的一种叙事长诗,《黑萨》主要以吟唱的形式来启迪人们的思想,告诫人们该如何生活。它把最活跃、最美丽的东西袒露出来,流淌着一个民族蓬勃向上的文化形态,哈萨克族的每个人都可以用适合自己的曲调来演唱、解读《黑萨》。

  较之以往,如今会演唱《黑萨》的人已越来越少。在许多哈萨克人的心中,《黑萨》似乎成了过眼云烟,成了一个难以言说的符号……

  哈萨克史诗的绝唱

  在尼勒克县哈拉托别乡萨依博依村,现年70岁的哈萨克族牧民吐尔逊艾力是如今在伊犁河谷为数不多的《黑萨》吟唱者,他不必翻看任何文字资料就能将一部上万字的叙事长诗完整地唱颂出来。在我国保存的比较完整的200多部《黑萨》曲目中,老人能唱30多部。

  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当记者走进萨依博依村,吐尔逊艾力正坐在自家的床上搜索着关于《黑萨》的记忆。随行的翻译向老人说明了记者的来意,老人于是唱了起来:

  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

  汇聚而成美丽的伊犁河。

  太阳照耀着的昆仑山,

  公牛肉汤一样的河水,

  金子一样的土地,

  这里是哈萨克人民最好的牧场……

  没有剧本,完全凭借记忆演唱,老人的声调似唱似说,似吟似叹,充满了神秘,犹如强大的磁场,将记者吸引。在老人的歌声里,美丽的伊犁和哈萨克的传奇被描绘得气势磅礴,善恶兼杂的世俗被调侃得穷形极相,高山神湖被赞颂得神圣尊严……他就那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变化无穷的唱词如打开了水闸般不断奔涌而来。

  唱完这首歌需要3天多时间,所以老人慢慢收住了余音,默默地坐在炕上,深深的眼窝溢满泪水。他一定是想到了什么,是想到了学唱《黑萨》的艰辛,还是演唱《黑萨》给他带来的风光,或者是对《黑萨》的吟唱面临断层的担忧?

  老人缓缓打开了有关《黑萨》的记忆闸门:“儿时没有什么娱乐方式,农闲时节,我就在长者的影响下学唱《黑萨》。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录音资料,有的只是我的记忆力。那时候交通也不是很便利,为了学唱《黑萨》,我骑着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前往河谷各地拜师。当时比较出名的《黑萨》演唱者努史别克、夏衣克斯拉木都成了我的师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多年时间里,我硬是将40多部《黑萨》唱词全部背会……”

  采访中,老人告诉记者,《黑萨》的篇幅巨大,一部就长达几千行甚至几万行,曲折复杂的情节伴随着形象丰满的各类人物一一展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过去哈萨克各个部落的《黑萨》唱腔尚未形成曲牌名称,因此在个人演唱风格和形式上大不相同。

  哈萨克民族成长的传唱

  买买提汉,66岁,尼勒克县从事文学创作的哈萨克族作家。一直致力于《黑萨》研究的他在谈及《黑萨》时一脸自豪:“《黑萨》是哈萨克族特有的一种叙事诗,主要以吟唱的形式来启迪人们的思想,告诫人们该如何生活,特别有教育意义。它主要有四五种曲调,每个人都可以用适合自己的曲调来演唱。”

  《黑萨》的题材一般是通过采用或借鉴外来神话、传说和故事而创作的,内容上贴近本民族生活,从而成为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一个比较独特而重要的作品类别。目前,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黑萨》类文学作品有200多部,这些用传统曲调来表现哈萨克历史文化的艺术形式是哈萨克艺术文化中别具一格的宝贵财富。

  买买提汉说:“‘黑萨’是哈萨克音译,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故事、长语、长诗、叙事歌,今意为哈萨克族长篇韵文体故事叙唱的曲艺形式。”他还告诉记者,哈萨克族历来就有把散文、故事、传说改为哈萨克传唱的风气。按照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如今传承下来的《黑萨》可分为英雄类、爱情类、史诗类、传奇类和宗教类。

  根据史料记载,13、14世纪,哈萨克族各部落中写作、演唱《黑萨》的风气比较普遍,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批专门写作《黑萨》的诗人、艺人、演唱者,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黑萨》曲目,如宋朝出现的《努素甫史诗》等。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末,哈萨克族在文学上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民间文学家,由此,《黑萨》也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新作品,如《阿依曼与巧勒汗》等。如今,这些曲目经过民间艺人的演唱和创新,一直流传在哈萨克族人们的心中。

  作为《黑萨》演唱的传承者,新源县塔勒德镇的老人朱马什尽管只会演唱两部,但对《黑萨》的热情至今不减当年。朱马什说:“《黑萨》的演唱源于哈萨克的传统民歌和民间吟诵调,大多具有强烈的吟唱性。表演时,许多《黑萨》开头有一段开场白,之后便不分章节,通篇连贯一气呵成。演唱者一句套一句,直至全篇结束,唱词朗朗上口,音调流畅动听……”

  记者了解到,男女歌手都可以演唱《黑萨》,许多《黑萨》不用乐器伴奏,从演唱者的唱腔中可以发现基本唱腔的重复或变化重复,这个被反复运用的曲调是整个唱腔中的核心曲调。

  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为了能将《黑萨》传承下来,从32岁开始,吐尔逊艾力便执笔将自己会唱的《黑萨》抄下来。但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这些由他亲手整理的《黑萨》作品还是没能保存下来。如今,老人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他说,他放心不下的是装在脑子里的这些《黑萨》故事怎样才能传承下去。目前在伊犁河谷,会唱《黑萨》的人已为数不多,如果《黑萨》失传了,再去抢救就来不及了。“我经常把《黑萨》朗读给孩子们听,希望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现在时代变了,许多人对这类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低了,会朗诵的人也越来越少……”吐尔逊艾力遗憾地告诉记者。

  老人的担心不无道理,正如买买提汉所说,唱完一部需要几十个小时甚至三四天时间,因此要背诵,演唱一部《黑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由于《黑萨》的唱法很传统,现在的年轻人学唱的不多,能记住所有内容并按照原始音调朗诵下来的人也非常少。

  采访结束后,很多问题确实让人担忧。贵为哈萨克民族历史的绝唱,《黑萨》对哈萨克族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有着重要影响。尼勒克县文体局副局长宋海军认为:“《黑萨》是哈萨克族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祖国多元文化中的一个珍贵样式。传承和发扬这种艺术形式,搜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黑萨》,必须有场地、人力和经费,还要有充足的时间。”他说,目前抢救的速度落后于流失的速度,老艺人太老,缺少继承人,传承因此出现危机。宋海军希望各级领导和文化部门重视这一新疆独特的文化瑰宝的抢救工作,尽快拿出方案,立项实施,从而把哈萨克民族历史文化的根留住。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