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族文学文化:》黎族的哲学 黎族人如何认识世界-历史文化

黎族的哲学 黎族人如何认识世界-历史文化


黎族,哲学,自然,认识自然,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民族风情黎族的哲学 黎族人如何认识世界黎族的哲学 黎族人如何认识世界历史文化

世界万物是人类认识的源泉。在远古时代,黎族先民通过生产实践,以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不断探索自然客观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产生黎族朴素的自然观的萌芽。黎族的自然观包括了对世界本源、时空、运动、规律和意识能动性等方面的认识。

对世界本源的看法

世界最初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世界是实有的还是虚无的?这些问题是人们研究自然和社会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人们认识世界首先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黎族对世界本源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在黎族民间故事《大力神》中作了这样的叙述:

远古时候,天地相距只有几丈远。天上有7个太阳和7个月亮,把大地烧得热烫,像个大热锅。白天,生灵都躲到深洞里去避暑;夜间,人们也不敢出来,只有在日月交替的黎明和黄昏,才争先恐后地走出洞口,去找一些吃的。

这则故事是黎族人民对天地刚形成时的描述,其中展现出了黎族人民的这种本体观,既不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精神,也不认为世界上先有精神,后有物质,而是认为物质(天地)和精神(人包括其意识)同时产生、同时存在的;并认为天地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东西,它不是虚无的,而且是人和其它生灵生存的根本条件。

黎族认为,天地刚刚形成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天初生,亮晶晶,地刚萌,草青青。

这就是黎族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这种认识与众多民族不同,很多民族认为天地形成时是处于盘古开天时那样浑沌、朦胧的状态,而黎族则认为天地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清晰分明。

关于运动的思想

对于“运动”,应该说黎族最先是从流水中认识到的,最后才产生关于运动的思想。这个我们可从黎族的3首情歌中窥见:

情歌一日头落山岭西斜,一心想跟妹做食。哥妹想起苦呀命,死去梦魂心挂定。两人携手去砍水,生也同生死同死。砍得水断才忘情,死去黄泉同路行。情歌二自小自幼交情起,今后拆情天责他,两人拿刀去砍水,砍得水断才分离。情歌三溪水不因砍流断,情深不因别心乱,哥去远方妹定等,扛石筑路等哥回。

这3则情歌,形象地表达了年青人的爱情心理活动,他们以水流这种流动性的事物来比喻他们的爱情永恒存在和永生不灭。这种比喻通俗而又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和唯物主义的“运动”思想。因为水是永远不停地流动(运动)着的,所以,“砍得水断才忘情”,“砍得水断才分离”;但是众所周知,“溪水不因砍流断”,溪水、河水是永远砍不断的,所以“阿哥阿妹”也就永远不会忘情,永远不会分离。水流是不断的,这正是唯物主义的成分所在,也是黎族“运动”思想的所在。

空间是无限的

黎族对宇宙的看法,通常是以对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把遥远的、外在的宇宙与具体的人和事物及自己的内心感受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认识。黎族民歌《穷人叹》,就道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

什么高远无止境?天高地远无止境。什么苦情诉不清?穷人苦情诉不清。什么样人受欺压?穷苦的人受欺压。什么样的苦情赛黄连?穷人的苦赛黄连。

其中的“天高地远无止境”,正是唯物主义的空间无限观。这种观念,无论是想象还是猜测,都有其积极意义,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无限观。

万事万物有规律

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凭着直感和经验,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存在着某种因果性。所以在黎族地区,直到现在还流传着这样的民歌,民歌云:

初一十五海水平,初二十六海水落,白露霜降水上田。

民歌所唱的是在海边的人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这是黎族人民在观察自然过程中对自然现象规律性变化的认识后,才有了这样对自然规律进行总结的民歌。

还有黎族的《十二时辰歌》,更是黎族人对时辰变化规律的总结:

《十二时辰歌》子时鸡啼第一二,丑时鸡啼第二三,寅时白露天欲光,卯时日头欲上天,辰时日上半竹竿,巳时日上半天当,午时日头正中天,未时日头转回西,申时日头落山丘,酉时到来月如钩,戌时来到二更二,亥时来到夜更半。

黎族人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还反映在生产实践中,他们根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来安排一年十二个月的生产,并且这种生产程序年复一年地也形成了规律。这种对规律性的认识,反映在黎族民歌《砍山栏歌》和《十二月古歌》中:

《砍山栏歌》(摘要)四月来到雨水下,无牛种田难顶当。五月来到人播种,播得种子出不齐。六月来到欠(意:应)拔草,草青草长心早憔。七月来到禾发青,八月来到稻扬花。九月来到割九粘,十月来到谷晒干。十一月来到把谷舂,十二月来到是冬至。《十二月古歌》(摘要)正月到来打钩刀,谁欲砍园谁去号。二月到来二月二,买把锄头整旧地。三月到来放树下,放树不离斧与刀。四月到来忙烧山,不作风来雨沤烂。五月来到人播种,种子出地叶尾弯。六月来到勤拔草,左手拔来右手抛;去街买把镰刀割,要想丰收拔草头。七月来到禾发青,亻农要到园去看下;园圮杂草要除净,使稻生长好又平。八月来到稻打归,勤除稻虫园不葳;园圮园边要围好,不作猪入山栏园。九月来到着赶鸟,园圮做个看鸟竂。十月来到着割稻,手捻稻棵起快收;一棵一粒都收回,免得风来打游游。十一月来到挑稻回,谁都齐扬这附园。十二月来到人吃年,舂米做酒试新味。

从以上的歌谣中,我们可以发现黎族人对自然现象变化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科学性,并且能够运用自己对自然界的理解,科学准确地概括出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又运用规律指导生产。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认为,黎族对规律的认识,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范畴。

积极发挥人的力量

在黎族的哲学思想中,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大量的反映在黎族能动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谚语、歌谣和民间故事中。如谚语:

五月水流溪,七月没水洗犁;九月耕高坡,十月种低洼。

只有这样积极地根据自然变化的规律,因时制宜地进行生产,才能有好收成。否则将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因此,“五月水流溪,七月没水洗犁”既是自然规律,又是人们对自然能动的认识;而“九月耕高坡,十月种低洼”,却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过程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

黎族人民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反映在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的恶势力进行生存斗争中。黎族民间故事《擒龙》说道:

蟒蛇龙能走能飞,能把整头牛吞进肚里,山鸡或鸟从其身居的潭上空飞过,它能吸下来吃掉。飞禽走兽,只要走近潭边都会被它捉走,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多少人的家禽家畜被蟒蛇龙夺走,就连人命也会葬亡在它的肚里。对于这么一条所谓超自然的恶龙,黎族人民是不是就听天由命,任其摆布呢?不是的,他们决心除掉这条恶龙。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出除掉恶龙的方法,于是各个寨子的代表都陆续来了。他们中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刚满十八的后生哥。大家出谋献策。有的说:“我们派人上山砍回红藤,拧成几条大藤索,再到汉区叫人打几把大鱼钩,然后用小猪做诱饵,把龙钩起来”。马上有人反对说:“龙是个灵精动物,又最怕铁腥味,它根本不会上钩的。”有的后生哥提出:“我们青年人一起潜到水底用梭标刺它。”老人反对说:“水很深,是龙的天地,到了水里,人是无用武之地的。”有的中年人提出:“我们可以用石头把这个潭填了,这样就能把恶龙压死。”有人提出异议:“龙是会飞的,可能它没等你抛下几个石头,就起身飞走了,过了些时候它还会回来害人的。”帕昌坐在一边,静静地听完大家的议论,然后缓缓地说:“龙同鱼一样居住水中,它离不开寻食和呼吸,我们黎家人不是经常用藤葛果根来毒鱼吗?我们是不是也用这种办法把龙毒昏或毒死呢?”大家听后马上列举了十多种毒药,商议了做法,终于把这万恶的蟒蛇龙除掉,为黎族人民造了福。

故事虽然是《擒龙》中的一节,但它却是一面反映真实的镜子,我们可从中找出黎族能动地认识事物和适应自然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像这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同自然威力作斗争的精神,在黎族民间故事《勇敢的帕拖》中也有充分的描述;而黎族民间故事《十兄弟》不仅是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而且还是黎族人民在用“智”方面比较完整的故事,这“智”便是主观能动性。国王无端就想除掉老大,十兄弟和他们的父亲便商量对策,智斗国王,最后,国王不但不敢为难十兄弟,而且还接受了“不准欺压百姓,免除纳贡”的条件。为什么国王败于十兄弟呢?原因不只是因为十兄弟各有所长,更重要的是他们共商对策,运用谋略,互相取长补短。像这样发挥意识能动性战胜困难的例子,在黎族的谚语、歌谣和民间故事中很多,这里不再列举。

黎族人民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很显然,以上所述的发挥意识能动性,都不是随意的,而是黎族人民面对种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通过积极努力才最后寻求到了解决的办法的。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