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民族传统的赠袍嘉勉习俗,始于古老的原始社会。那个时代的维吾尔民族与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事原始的狩猎生产。男孩子在成人之前,必须要在氏族首领的指派下,单独进入森林狩猎,如被凶猛的野兽吃掉,算他倒霉;如制服并抓住猎物,不管是何种野兽,都要将其宰杀,氏族首领代表全体氏族成员,将兽皮覆盖在这位勇敢的小伙子身上,将兽肉均分给全体氏族成员,大家围坐于篝火边,茹毛饮血,唱歌跳舞,祝贺这位小伙子正式进入成人的行列。
赠袍嘉勉仪式在维语里称之为“托木衣披西”,“托木”泛指各种衣物,但“托木”在这里并不是指一般的“袷袢”,而是用当时最高档的锦缎之类的衣料缝制的衣袍。“衣披西”即为盖上,两个意思合起来就是给某人盖上衣物。随着维吾尔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这个仪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一些变化:如形式上从身裹兽皮到穿上锦袍,从原始人最初的“群魔乱舞”到维吾尔民族的“麦西来甫”,但在基本内容上还是崇尚勇武。到了维吾尔民族的游牧时代,这个仪式则增加了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授赠良马。因为在游牧时代,马是任何一位民族英雄的“翅膀”。到了维吾尔民族定居塔里木河流域和中亚中心地带,主要从事绿洲农业以后,该仪式的内容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从崇尚嘉勉勇武,变为重点崇尚嘉勉知识性智慧型人物。另外,主办该仪式的主体,也从单一帝王将相的政治意向,逐渐向地域性、民间化的方向转变,成为维吾尔民族民间褒奖、崇拜杰出人物的文化现象。
维吾尔民族赠袍嘉勉的传统习俗,不仅是维吾尔社会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而且还是纯粹的维吾尔民族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没有一丝伊斯兰教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痕迹。维吾尔民族的这种传统优秀文化,首先体现出这样一种价值观:即全体社会成员崇尚知识、追求智慧的意识,通过知识和智慧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后人效法的民间社会机制。正是这种文化氛围中,造就出维吾尔民族历史上许多像马合穆德·喀什噶里、玉素甫·哈斯哈吉、纳瓦依和阿曼尼沙罕这样的杰出文化人物,而且在现代社会继续塑造出维吾尔民族当代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赠袍嘉勉仪式,并不等同于蒙藏等民族敬献“哈达”的风俗。虽然记者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但从表面上看,给尊贵的客人敬献洁白的“哈达”,只是蒙藏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性的风俗,好像并没有维吾尔民族民间嘉勉授赠仪式那么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二是中原封建王朝,也有皇帝给某些文治武功成就卓著的达官贵人授赠黄袍马褂的现象,但这基本上是统治阶层的政治行为,一般不代表民心民意;三是欧洲近现代的学位授封加冕仪式,是由一定的学术机构对学有所成的专业人士进行授封学位称号的形式。维吾尔民间的赠袍嘉勉仪式,在文化内涵上虽然与起源于欧洲的学位授封加冕仪式有某些相同的方面,如崇尚知识和智慧等,但还是有质的区别,即授赠主体的不同。也可以这么说,欧洲的学位授封加冕比维吾尔民间的赠袍嘉勉进了一大步,其授封加冕的主体是专门的权威学术机构,接受授封加冕的对象是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是证明和肯定学术成就的一种形式。而维吾尔民间的赠袍嘉勉只是民间的文化行为,是证明和肯定资历的一种形式。二者在其发展程度上、表现形式上和社会功能上都有一定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