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族工农业及贸易:》布朗族与茶树驯化栽培种植加工的人文历史

布朗族与茶树驯化栽培种植加工的人文历史


布朗族古茶园 普洱茶与布朗族密不可分。布朗族是我国56种民族之一,云南独有,是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才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区。布朗族在普洱茶的茶树驯化、茶叶栽培、种植、加工、..

布朗族古茶园

布朗族古茶园

普洱茶与布朗族密不可分。布朗族是我国56种民族之一,云南独有,是人口不足10万的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才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等普洱茶文化区。布朗族在普洱茶的茶树驯化、茶叶栽培、种植、加工、品饮、宗教、民俗、人文等方面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本人从事文物考古历史研究、茶文化研究,现就多年来的调查、采访、考证,研究得来的有关成果提出来,作一交流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布朗族与茶树驯化栽培种植加工的人文历史

布朗族是云南古代濮人的后裔之一。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括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云南澜沧江中下游是百濮文化分布区,已有考古资料为证。

茶树驯化

1991年3月,普洱市茶叶工作者何仕华在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一株大茶树,1992年9月,经全国茶叶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本人亦参与过其事,经20人专家组考证,邦崴古茶树树高11.8米,根径处干径1.14米,树龄千年左右。专家组一致认为:“澜沧邦崴大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它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为区别于一般古茶树,定名为‘邦崴古茶树’”。

澜沧邦崴古茶树是澜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文化内涵具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从文物考古角度来看,澜沧邦崴村及周围村寨一带是新石器时代古代濮人从事劳动生产活动的区域和生活村落,1983年至1984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在这一区域发现较多的石斧、石环、石矛,其文化类型属云南忙怀类型,而临沧忙怀新石器文化“与古代百濮先民有较多的关系”。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布朗族先民“濮人”在游猎生活中最先认识并驯化栽培茶树,从其语言演变的脉络看,布朗族先民利用作佐料的野茶为“得责”,把栽培的家茶称为“腊”,由此可以看出布朗族先民对茶认识利用的渐进过程。布朗族先民最初把茶归入佐料“得责”中,是为初识阶段,后来的栽培家茶有了“腊”的专有名词,是为进入人工栽培利用阶段。

佤族、布朗族是古代濮人后裔,佤族、布朗族称野茶、酸茶为“缅”,发音与古代茶名“茗”同声母近韵母,“茗”古汉语发音“mǐng”,读上声,而“茗”即是茶,据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引证《茶叶全书》说:“茗是云南的土音,暹罗语的‘miag’是云南土音茗的转变”。有人认为这土音似来自古代濮人之称茶为“缅”。是否有此直接渊源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佤族称家茶为“腊”,与布朗族完全相同。“腊”是家茶,布朗族先叫的,后来被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僾尼人所借用,称茶为“腊”。故笔者认为,布朗族先民濮人是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历史主人,笔者的这一观点在1993年即被新华社记者采用而对外宣传,《云南日报》也有文章做过对笔者的采访报道。澜沧邦崴古茶树已于1997年4月8日上了国家邮票《茶》一套4枚中的第一枚《茶树》,面值50分,此邮票已传扬海内外。

茶树的栽培

在栽培种植方面:著名民族学家马曜教授主编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中说:“布朗族和崩龙族(德昂族)历史上统称扑子蛮,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据《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122~1116年),参加征战的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就有以茶叶作“贡品”的。笔者认为,这以茶叶作“贡品”的南方小国部落,当指善种茶的德昂族、布朗族先民濮人部落。经调查,历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五十七年(695)以前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临沧的布朗族地区有着许多驯化栽培的大茶树大茶林。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等地有着许多布朗族栽培种植的大茶树大茶林。勐腊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在石屏人未来之前就有本族人种茶了,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在云南,凡有布朗族、佤族、德昂族这些古代濮人后裔分布的地方,大都有茶树,有栽培种植的茶叶,可说是最早识茶种茶的民族。

茶叶加工

唐咸通三年(862)樊绰撰《蛮书》,〈卷七〉载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唐南诏时“六节度之一”。“诸山”泛指无量山、哀牢山。“蒙舍蛮”中亦有“扑子蛮”布朗族,远古时“无采造法”而“和烹而饮之”。明代万历年间第一次出现“普茶”之名,明代学者谢肇淛著《滇略》中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明朝末年的方以智(万历三十年至清康熙十年即1611~1671年)在《物理小识》中说:“普雨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按普雨,即普茶也”。笔者认为,“普雨”是音译,即“濮夷”、“扑夷”,指布朗族濮人兄弟“步日”也。澜沧布朗族叫“蒸而成团”的圆形紧压茶为“腊广”。明代谢公提到的是“普茶”,没有“洱”字,明代时就叫“普茶”,笔者认为,指的就是濮人做的茶“濮茶”,这“普”和“濮”二字,笔者专门作过研究,后面再作阐述。

明代后至今,布朗族人会做“蒸而成团”的“普茶”,笔者亲眼见过,2007年5月中旬,在景东县举行的“银生古城首届普洱茶原料交易会”上,开展了各乡镇各民族的“茶艺表演大赛”,笔者被聘请任评委委员,我见到了景东县大朝山东镇布朗族人的“小灶铜锅糯米香茶”制作表演,一个布朗族老人领着几个青年布朗族男女表演,原生态的,原汁原味,所用工具有铁锅、木甑、铜壶、木炭、铁三角架、纱布,原料有生糯米、晒青春茶。在木甑底部放入事先泡过的糯米,盖上纱布,再在纱布上放入晒青干茶,将泡糯米的水倒入铁锅中作脚锅水,燃起炭火熏蒸15分钟,待甑中之茶回软后,连纱布取出包起来,布朗族老人用双手多次捻揉而成团,拉开纱布后即成团茶,香气四溢,品味香醇回甘。笔者在景东县看到了昔日布朗族揉制普茶“蒸而成团”的再现,更加确信了明代史料记载的准确性,意义非同一般。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