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音乐歌舞曲艺:》藏戏的唱腔与音乐-藏戏神韵

藏戏的唱腔与音乐-藏戏神韵


藏戏,戏剧,戏曲,唱腔,伴奏,音乐,艺术藏戏的唱腔与音乐藏戏的唱腔与音乐藏戏神韵

藏戏的唱腔(朗达)

藏戏的唱腔“朗达”,本是“传记”或“传奇”的意思。藏戏以演各种人物或神佛传记或本生故事为主要内容,人们为将歌曲与藏戏唱腔加以区别,习惯地把藏戏唱腔称为“朗达”。

藏戏的朗达,各剧种由于兴起的年代、地区不同,构成朗达的音乐素材不同等原因,它们在音乐风格。表现形式和朗达的腔调、旋律、结构、调式、演唱方法等方面都各有特色。朗达的腔调有如下数种:达仁朗达,意为长调唱腔;达珍朗达,意为中调唱腔;达通朗达,意为短调唱腔;搅鲁朗达,意为悲调唱腔;当洛朗达,意为反调唱腔;谐玛朗达,意为歌戏混合型唱腔;谐玛当木朗达,意为说唱混合型唱腔;谢巴朗达,意为赞祝型唱腔;均当朗达,意为常用唱腔;当具朗达,意为普通唱腔;多巧米纳朗达,意为反派人物唱腔;曲仓木朗达或扎西朗达,意为终曲或吉祥收尾唱腔;谐,意为民间小曲,等等。同时,由于各地剧种的朗达是按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身份确定的,所以朗达的腔调也有以人物身份确定的,如:国王朗达、王后朗达。内大臣朗达、外大臣朗达等,昌都藏戏、德格藏戏就是这样称呼的。

藏戏的朗达,每一首都可以独立构成唱段,具有唱词短、旋律长的共同特征。每首朗达一般只有广下两句唱词,但它的旋律都是一曲多个段落,如开场戏中甲鲁达仁朗达,两句唱词,曲调旋律却有10个段落。朗达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段落的多少不一,每个段落的长短不一;另一种是类似三步曲式结构,即散板→2/4拍民歌风格唱腔→散板,如谐玛朗达与谐玛当木朗达。

藏戏的朗达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仲古技巧。“仲古”,藏语意为嗓音的转换变化,它是藏族古老的民间声乐普遍使用的一种高难度演唱技巧。这种演唱技巧,在各个藏戏剧种,特别是蓝而具藏戏的朗达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据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原作曲和唱腔设计、藏族音乐家边多的研究认为,蓝面具藏戏唱腔,仲古技巧的使用非常普遍,而且“仲古”的种类也极为丰富。“仲古”的使用形式有三种:一是将白面具藏戏中的小型仲古与另一种特殊的旋律“嘿字腔”糅在一起;二是与“嘿字腔”结合后再与朗达旋律连起来;三是几种“仲古”连在一起使用。

藏戏朗达的板眼节拍,以散板为主,但各剧种又有所不同。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的朗达都以散板为主,只有少数朗达含有一板三眼(4/4拍)、一板一眼(2/4拍)和有板无眼(1/4拍)等。昌都藏戏、德格藏戏的朗达多数为一板三眼(4/4拍)或一板一服(1/4拍),散板则为少数。

朗达的演唱,有独唱与有领有伴等形式,伴唱又有单声部和多声部的合唱等等。蓝面具藏戏的伴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举最为复杂,也是最为丰富、最有特色的一种,即为模仿式的复调多声部音乐,它的所有声部所表达的是同 一个旋律,其中有的与主旋律完全相同,有的则是主旋律的变化重复。但在具体演唱时,各声部并不是同时演唱这一旋律,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上移动,也就是从上到下,各声部依次延迟一定的时间,陆续唱出,从而自有其丰满而辉煌的音响效果。

白面具藏戏朗达

最古老的白面具藏戏朗达,至今仍存有六个种类、三十多首。它的每首朗达都有类似模拟动物吼叫声的引子,据说是根据藏族古代“歌音七品”的理论设计的。“歌音七品”的名称:“中令声似鸿雁的叫唤,仙曲声似黄牛的吼叫,绕地声似山羊的哞叫,六合声似孔雀的啼鸣,五合声似杜鹃的鸣唱,奋志声似骏马的嘶鸣,近闻声似大象的嚎叫。”白面具藏戏朗达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旋律,即“嘿字腔”,因为它使用的很普遍,因此也成为其唱腔音乐的重要特色之一。

白面具藏戏的朗达结构,一般都是由一句唱词和两个以上段落的唱腔所组成。基本唱腔有三种:一是达仁朗达,擅长表现较为舒缓、缠绵的心绪;二是达珍朗达,适于表现抒情或悲愁以及欢欣的情绪;三是达通朗达,最能表现欢快、热烈或急促的情感。

蓝面具藏戏朗达

蓝面具藏戏的朗达,既有白面具藏戏朗达的因素,又有后藏的鼓舞音乐、道歌和“谐钦”歌舞音乐的基础,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丰富、完善,极富乡土气息,具有高亢悠扬、明丽脆亮。起伏跌宕等独特的风格。它的朗达发展至今,已有十几个种类,一百多首。

昌都藏戏朗达

昌都藏戏在音乐上吸收了白、蓝面具藏戏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它的大多数朗达都是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加工发展而成的,因此都具有浓厚的康区民间音乐所特有的风格特色。现在搜集到的只有十几首。它有三种类型:一是杰布朗达,意为国王唱腔,是国王、王子等人物的专用朗达;二是尊姆朗达,意为皇后唱腔,是母后、公主等人物的专用朗达;三是伦波朗达,意为大臣唱腔,是大小臣子的专用朗达。

藏戏的乐队、乐师和乐器

乐队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各个藏戏剧种的“朗达”,基本上属于无伴奏的清唱,即便在载歌载舞的场面里,也只是用鼓钹两种打击乐器伴奏。以至今天,一些民间戏班仍然保持着这样一种古老的伴奏形式。其中,昌都藏戏伴奏乐器另有笛子、“甲林”(藏式唢呐)等,德格藏戏另有“甲林”(藏式唢呐),甘南安多藏戏则有一个较大的由寺庙乐器组成的乐队。

资料图片

江嘎尔藏戏班鼓师

1960年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成立以后,乐队开始扩大,并逐渐使用国内的各种民族乐器和个别的西洋乐器,藏戏的“朗达”也有了弦乐伴奏。自治区藏剧团的乐队体制,以藏京胡、特琴、扬琴、六弦琴、曲笛和藏式唢呐为主,适当地吸收二胡、大小提琴、小号、长号、黑管、双簧管等。这种以民族乐器为主的混合小乐队,分弦乐组(藏京胡、特琴、二胡、小提琴)、弹拨乐组(扬琴、高中音六弦琴)、管乐组(曲笛、梆笛、藏式唢呐、小号、长号、黑管、双簧管)、低音乐组(大提琴、低音提琴)、打击乐组(藏鼓、藏钹、串铃、达玛鼓)。不过,这种乐队体制,直到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

乐师

传统藏戏的演出,只有一鼓一钹伴奏,这就决定了鼓师和鼓钹点的作用非同小可。因为藏戏的表演与内地戏曲有类似之处,大量的程式性歌舞表演动作,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要与鼓师敲出的鼓钹点节拍相合,否则演员就失去了表演和舞蹈的依托,会无所措。 觉木隆藏戏班著名鼓师降村,就将他的司鼓艺术看作是自己“脸上的一双闪烁的明眸,胸中的一颗热烈搏动的心,一生所祈求崇拜的天国。”

他年轻时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到达赖的宫廷乐队“噶尔巴”练鼓的雪赤林卡去,孜恰门哲布专门在这里教授传统鼓钹点。他还从师傅拉旺欧珠那里继承了一套司鼓技艺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降村摆弄着不足尺半长的小小鼓捶,能击发出几十种不同情绪、律动和节奏来。他要使各种人物角色的精、气、神,都押上节拍和韵律。如表现悲哀用弱捶,愤怒用强捶,这都是慢鼓点,藏语叫“短通”;上下场和欢乐、轻快、热烈情绪用快鼓点,藏语叫“直通”;紧张激烈的用紧捶;对打用拗捶;思考、盼望、想往用捻捶;慌乱、溃散用碎捶;情绪调节,感情波动用闷捶、夺捶;念白间奏用快板鼓点;走马、行进、翻山用组合点;蹦子有专用点。降村打的鼓点,对觉木隆流派藏戏的艺术魁力,起到了诱发、催激、强化的作用,渲染了戏剧情调,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创造了强烈的演出气氛。眉、眼、身、手、步一带上鼓钹点,其动作就有了节奏感、塑形美,就有了特殊的韵味律动,使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这也是觉木隆藏戏班子在各个时期的活力所在。

降村真正掌握了传统的藏戏鼓谱诀。这鼓谱诀,以藏语音节来反映鼓钹点的节奏、音律,译成汉文的意思是:

大哥白玛丹增,

伸展五指都没有功夫,

按图上画的谱来打,

重音打得像雷鸣。

不管准与不准,

有“长辛”木拿来当鼓捶,

没“长辛”木就拿楼上木棍代替,

边鼓要打出“作、作、作”这样的音。

后来发展了的藏戏身段舞蹈,完全按这个古老的鼓谱诀来打,显然不够了,如表演两人见面来回揖礼致敬的动作,它就缺了一段音节。降村与戏师、演员紧密合作,结合当时的演员条件和藏戏艺术已经向前发展的情况,对原有的鼓钹点,有的伸展延长,有的加以变化,有的新配鼓钹点。

乐器

扎年琴


扎年琴

俗称六弦琴,藏族古老弹拨乐器之一,现代藏戏专业团体乐队中主奏乐器之一。民间老式扎年琴是两根弦为一组音,共有六根弦三组音。藏戏乐队中使用的高中音扎年琴,是其改造而成的,主要是改双弦为单弦,高音扎年琴为四根弦,定音为6-25-1,中音扎年琴为五根弦,定音为3-6-25-1,扩展音域,增加发音的纯厚和明亮度。

特琴


特琴

由汉族地区流传发展而来,原用于“囊玛”“堆谐”等民间歌舞的伴奏,已形成了一套具有西藏特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在广大藏族群众中有深厚基础,为他们所喜爱。特琴这一名称,据有人考证,是汉语“低音琴”的译音。它形似汉族的二胡,但音量比二胡大,音色比二胡亮,一般琴筒为竹制,蒙山羊皮,硬弓。

藏京胡


藏京胡

由汉族京胡演变而来,但它演奏的弓法、指法完全不同于京胡,原为“囊玛”“堆谐”等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藏族群众十分喜爱。它的形制与京胡近似,琴筒稍大,尖细柔和的音色中略带浑厚。

长柄鼓


藏鼓

藏戏各剧种共同使用的一种长把子双面圆形木制鼓。剧种不同,鼓的大小厚薄也不一样。康巴藏戏、安多藏戏使用的是寺庙悬挂于木架的大法鼓。藏戏的伴奏鼓,发音浑厚、响亮,震撼力大,在藏族各种打击乐器中,具有突出的音色特点。

藏钹

铜制,中间隆起较大,呈水泡形。每副两片,相击发声。不同的击法,音色也不同。在藏戏、民间歌舞、宗教乐舞中普遍使用

甲林

藏式唢呐。原为寺庙使用的重要宗教乐器,后为各个藏戏剧种所吸收,德格藏戏用作主要的伴奏乐器。木制,镶以金银珠宝,制作十分考究。

(资料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点击搜索与:藏戏,戏剧,戏曲,唱腔,伴奏,音乐,艺术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