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音乐歌舞曲艺:》“耍”进中南海的宣恩耍耍歌舞?民谣

“耍”进中南海的宣恩耍耍歌舞?民谣


中国少数民族;土家族“耍”进中南海的宣恩耍耍歌舞?民谣“耍”进中南海的宣恩耍耍

“耍”进中南海的宣恩耍耍

宣恩耍耍的重要组成部分:锣鼓伴奏

趣味横生的宣恩耍耍

“耍耍”辉煌的过去

耍耍,也称“耍神”、“喜乐神”,是“敬神”、“娱神”也“娱人”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我州土家族的一种原始民间祭祀活动。

我州不同县市对耍耍的称谓不同。利川市至今还沿用古称叫“耍神”,来凤县叫“地花灯”,鹤峰县叫“花鼓灯”,咸丰县叫“地盘子”,巴东县叫“滚铜钱”,只有恩施市部分乡镇和宣恩县仍叫“耍耍”。耍耍在我州广为流传,最为流行的莫过于宣恩县。

耍耍历史悠久,其来源无史籍记载,众说纷纭。有“兄妹寻父”说、“唐王梦灯”说、“兄妹拜年”说等,然而追根溯源,根据普查到的各个耍耍灯班的传承谱系、表演首先要敬祖神的习惯,以及称耍耍为“耍神”等推断,耍耍源于“祭祀敬神娱神”之说,十分符合土家族的原始信仰,与端公冲傩还愿祭祀中的“耍神”相吻合。由此可见,耍耍应该与巴楚文化历史同脉,并可从耍耍灯班传承谱系中寻找发现其发生、发展的轨迹,耍耍源于祭祀文化中的敬神娱神活动,“从巫师(端公)跳神发展而成”,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逐渐以娱神为主体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民间舞蹈。

建国初,是耍耍发展繁荣普及的黄金时期。1957年,由宣恩著名耍耍表演家董兴林和曾秋兰表演的耍耍《十样锦》,作为湖北省的优秀文艺节目之一,参加全国民间文艺调演,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之后,该节目被推选为优秀节目,参加了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公演。演出结束后,受到了周恩来、朱德、贺龙、董必武、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耍耍进京载誉归来,一时在宣恩各地掀起一股“耍耍热”,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及时举办耍耍培训班,一批农村耍耍表演的文艺骨干脱颖而出,耍耍迅速在全县农村广泛普及。

“文革”期间,耍耍受到冷落,“文革”后迎来了民间文艺的春天,耍耍又现出生机。1979年,由宣恩县文化馆创作的耍耍《登记路上》被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入电影纪录片《山花烂漫》;2004年3月29日,在杭州举办的第八届《中华不老城全国中老年人体育健身文化交流风采展示大会》上,宣恩代表队的耍耍荣获二等奖;2004年11月6日,由州民间艺术大师董兴林编排的耍耍在央视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中展播。

文耍耍与武耍耍

耍耍在我州流传地域广,活动空间大,庙会、民俗节庆、农时休闲、民间喜庆聚会等场合均可进行耍耍表演。表演一般有一旦(女)一丑(男)两个角色,后来也发展有数人集体表演的。舞蹈时旦角手执一方巾,丑角手执一把扇子,表演风格及特点古朴粗犷、热烈、风趣、滑稽,尽情展示土家男女青年的爱恋情感,突出“喜”与“乐”的主题,达到逗神乐、惹人笑“娱神”、“娱人”的目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耍耍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间狂欢舞,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二人转”。

宣恩耍耍表演就类别而言,主要分为武耍耍和文耍耍两种。

武耍耍只舞不唱,(女、男)二人踏着锣鼓点子,表演各种高难度舞蹈动作,翻筋斗,突出“舞”功。一般表演有“滚坛子”、“翻豆腐”、“左右插花”、“对面牵手花”、“云手扫地花”、“拉手摇扇花”、“猴子背儿”、“老鹰展翅”、“蛾儿扑水”、“钵钵筋斗”、“连枷筋斗”、“推推筋斗”等舞蹈武功动作,简称《十样锦》。

文耍耍与武耍耍的道具、角色一般基本相同,但文耍耍表演时是把歌、舞、戏巧妙地融为一体,并以打击乐器间奏,十分注重突出“唱”功。

耍耍不仅唱词十分丰富,而且调式多种多样,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地方语言特点,有富于特点的自身韵律结构和富于情趣的衬词衬句。一般常用的调式有花灯调、端公(傩戏)调、四平调、十样锦调、扬琴调、南戏调等。但无论是文耍耍还是武耍耍,表演时有三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舞步基本相同。如丁字步、十字步、梭梭步、矮子步、鹭鸶步等;二是表演时都十分讲究扇子功和方巾功。从执扇到舞扇,花样繁多,变化无穷。如“内腕花”、“外腕花”、“小片花”、“一字片花”等。方巾功同样要求高、变化多、难度大;三是锣鼓。武耍耍是锣鼓伴奏,而文耍耍是锣鼓间奏。演奏的锣鼓曲牌一般都是《红绣鞋》、《牛擦痒》、《双飘带》等。

耍耍的基本特征与价值

尽管耍耍的形成尚无史籍记载,其源于何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但从已知的传承谱系中追溯也有近200年历史。并从其产生传承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大基本特征。

敬神娱神的民族性特征。耍耍源于土家族地区原始宗教中的祭祀活动,人们由于对某些自然现象存在着恐惧和神秘感,渴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保佑平安,于是往往请端公冲傩还愿,并在做法事时通过表演耍耍来祭祀和取悦傩神爷爷(伏羲)和傩神娘娘(女娲),希望“神”保佑自己和家人,达到除病消灾、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和家宅安泰的愿望。

娱人健身的娱乐性特征。娱人是耍耍最明显的功能,同时,耍耍讲究并强调表演者在身段、动作、步伐等各方面的表演才艺和表演功夫,如“滚坛子”,“翻筋斗”等动作,难度较大,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以达到表演要求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耍耍又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娱乐形式。

顺应历史的时代性特征。耍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这种时代性大都是通过唱词具体体现出来。其原因是耍耍的唱词多是即兴口头创作,演唱内容一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讲究“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在什么时候唱什么歌”,且充满了乡俗、乡音、乡情。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耍耍唱词无不刻下清晰的历史印记,记录了土家族人民在各个社会时期不同的思想情感,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兼容并蓄的多元性特征。耍耍在动作、演唱调式和锣鼓曲牌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兼容性。如耍耍进农家表演要首先敬家神,有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因子,唱词中也有专唱“天、地、君、亲”的内容;舞蹈动作吸取了戏剧中的筋斗等武术动作,步伐中有摆手舞的成分;调式既有原始的神(傩戏)调,灯戏中的花灯调,又有地方戏的南剧调等;至于锣鼓,大都是借用民间吹打乐的锣鼓曲牌,其实一个耍耍灯班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间吹打乐的锣鼓班子,而且大都又是一个薅草锣鼓班子或跳丧舞的班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耍耍具有兼容并蓄的多元性艺术特征。

宣恩耍耍的鲜明特征,决定了发掘、抢救、保护宣恩耍耍的重要价值。

目前,宣恩耍耍同样面临着自然消亡和失传的危险。为使耍耍得到传承发展和有效保护,2003年6月,州政府授予宣恩耍耍著名表演家和优秀传承人董兴林先生“州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05年8月,州政府将宣恩耍耍原生地双龙湖村确定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2006年10月,宣恩耍耍被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省文化厅命名宣恩县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耍耍)之乡”。有关人士认为,宣恩县应借此东风,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普查,彻底摸清耍耍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班子、艺人、舞蹈、演唱、乐器及价值等等。同时开展理论研讨,深入进行耍耍的基础理论研究,建好生态保护村,加强耍耍培训,并将耍耍编入乡土教材,在中小学开展普及教学,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耍耍传承难的根本问题。

(李培芝 汪盛华 恩施日报)

点击搜索与:中国少数民族;土家族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