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美兰孔雀舞艺术照
由女子表演的架子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物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人们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
孔雀舞,傣语称作“嘎洛涌”和“嘎楠洛”,可以独舞、双人舞或三人舞进行表演。它是傣家人最喜爱的有着古老传统的广场表演性舞蹈,广泛流传于傣族聚居区。
其中,尤以瑞丽跳的孔雀舞较为精彩,也较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孔雀舞的高手,甚至还有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这种孔雀舞,主要模仿孔雀飞奔下山,漫步森林,饮泉嬉水,追逐嬉戏以及拖翅、晒翅、展翅、开屏、飞翔等动作。这些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瑞丽傣族孔雀舞以单人舞为主,也有双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孔雀舞》,历史最为悠久。在明代的《南诏野史》上,就有“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的记载。
传统的《孔雀舞》
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铓锣、金察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有严格的程序,其中有丰富多样、带有寓意的手形与各种跳跃、转动等舞姿,伴随着优美的“三道弯”躯体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虽然由男子表演的传统《孔雀舞》动作偏于刚健、挺拔少有阴柔之美,但流畅的舞姿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往往令观者沉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别。
德宏是绿孔雀的家园。由于孔雀羽毛绚丽,飞行自由,舞姿优美,于是先民便模仿孔雀舞动开屏,展翅翱翔,这就是孔雀舞的起源。民间的许多跳孔雀舞的高手和艺人,都曾有过到林间溪畔偷学孔雀起舞的经历。因此可以说,孔雀舞是仿生舞。
傣族是百越族群中的一员,而越人古时就十分尚鸟,并将其作为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云南是铜鼓的发源地,在出土的铜鼓面上,几乎都有一圈展翅飞翔的鸟,同时鼓身上还铸有神秘的“鸟冠羽人”的图像。在德宏傣族的孔雀舞中,有一种孔雀架子舞,穿上这副“人面雀身”的道具,颇使人联想到铜鼓的“鸟冠羽人”。
佛教节日和新年时必须表演《孔雀舞》的传说
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孔雀的羽毛并非像现在这样五光十色,也没有那美丽的“圆眼”羽翎。只因它驯良、温顺而被人喜爱。孔雀在佛经中被视为吉祥鸟,佛在550次修炼轮回的经历中,曾轮回为孔雀身。有一个《佛与孔雀舞》的傣族民间传说,讲述了孔雀舞进入佛教圈子的经过:
很久以前,佛到人间游历。有一天,佛路过天柱山下金孔雀的家园,就顺路去看望久别的孔雀。事也凑巧,这时正是孔雀抱蛋的日子。一只雌孔雀首先见到佛,便高兴地四处通知,于是孔雀们纷纷赶来拜佛。雌孔雀为了尊重雄孔雀,让雄孔雀站到前面。这时,佛射出了闪闪的金光,佛光照到雄孔雀身上,雄孔雀的羽毛顿时变得珠光宝气,绚丽多姿。佛临别时叮嘱:“孔雀啊,你们变得如此美丽可爱,到'摆帕拉'(拜佛节)时,我们再相会。”一年一度的“摆帕拉”来到了,佛坐在高高的荷花宝座上,面对数不清的信众,不停地传授佛经。“摆帕拉”的最后一天,孔雀们才从天柱山飞到摆场。因为佛被人群团团围住,孔雀们无法接近佛,他们很着急,怎么办呢?孔雀们你一言我一句地商量开了,最后决定在人群外面摆开舞场,迎着神圣的佛展开亮丽的彩屏。当他们跳起舞蹈的时候,人们的眼睛都转向了它们,还不约而同地一边敲响象脚鼓,热情地为他们伴奏,并为孔雀让出一条通向佛的道路。孔雀们来到佛身边,把五光十色的孔雀翎敬献给佛。旁边的人伴唱起优美的赞歌:“孔雀最向往光明,它们的心像月亮一样明净;它们把彩屏献给佛,却不愿把功劳写入佛经,我们要像它们一样勤奋造福,像它们一样善良待人。”从此,孔雀舞就代代相传至今。
据佛经故事《孔雀王》记载:孔雀是神鸟,他喝过的井水与河水,他都念过咒语,人们喝了“孔雀水”或沐浴后,就能有病治病,无病增寿。人们还发现:孔雀沐浴时,总要抖落羽毛上的水珠,水珠落在动物身上,就健美长寿,六畜兴旺;落在地上,明年就五谷丰登。从此,人们供奉孔雀比供奉祖宗还虔诚。
孔雀并不软弱可欺,在《孔雀与魔王》的佛经舞中,表演了“阿銮”(佛)变为孔雀后的一个故事:在森林中,动物们自由欢舞,突然闯入一个恶魔,残暴地蹂躏弱小生灵……此时孔雀飞来了,他勇斗妖魔,拯救了生灵,森林又恢复了欢乐。此外,在《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孔雀公主)、《仑罕成佛》等民间长诗中,都着重塑造了孔雀的真、善、美。因此孔雀舞不仅是民间各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主要形式,而且被用于各种佛节。据说领悟孔雀舞内涵的人,每当舞者跳到孔雀溪边沐浴,展翅抖落羽毛上的水珠时,便仿佛接受了最美好的祝福,并能强烈地感受到孔雀把吉祥幸福洒满了人间。
傣家人对孔雀的敬奉不仅停留在口碑和文献上,而且筑塔纪念,供子孙后代祭拜。潞西市遮放镇芒丙寨有座孔雀塔,传说是阿銮变孔雀后,在此地为民除害,不幸身亡,村民们为了纪念他,搜集遗骨,择地安葬,并筑塔朝拜至今。
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翅、抖翅、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
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除摹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也表现神话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多表现一只孔雀在森林里被恶魔或国王抢走,另一只飞跑找寻的情景,西双版纳州的孔雀舞则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王子与孔雀公主再次相会的情节。表现神话故事的舞蹈中,还有金鹿、猴子、大象、猎人等出场。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