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歌”系德宏景颇族载瓦支语,“整”是鼓,“歌”是跳。景颇语称“同嘎”;泸水县茶山人称“支高”,在茶山语中“支”是唱,“高”即跳,合起来就是“又唱又跳的歌舞”。整歌是景颇族为庆贺新房落成而举行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活动,意译可称“贺新房“跳新房”。德宏地区跳整歌用象脚鼓作伴奏,边敲边跳,故又称“象脚鼓舞”。泸水县茶山人跳整歌(支高),无伴奏,边唱《进新房调》边舞,进新房常庆三天,唱三天,唱词以庆贺新房落成,祝主人家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为主,插入祖辈如何建房,如何与自然界搏斗的故事及自然景色、民间传奇等。
景颇族主要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盈江县、潞西县、瑞丽县和畹町市。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的片马、岗房、古浪及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思茅地区的澜沧县也有少量分布。只顾族有“景颇”、“载瓦”、“浪峨”(浪速)、“喇期”(茶山)等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有景颇和载瓦两种主要方言。
景颇族曾经历了漫长的迁徒历史,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发源于遥远的北方“木叱省腊崩”(意为雌雄祖宗山),后来逐渐向南迁徒。约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恩梅开江南下,逐渐迁到云南西部,怒江以西地区。明末清初,继续南迁,逐步大批定居于怒江以西今德宏州境内。历史上不同朝代对景颇先民有多种不同的称呼,现实中也有多种自称和他称,镕宏地区的景颇族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怒江州泸水县境内景颇族自称“哦呛的咱”、“茶山族”,他称“茶山人”、“哦恰”、“浪速”等。景颇族各支一致认为有自己共同的祖先,1949年建国后,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称景颇族。
景颇族南迁德宏后,受汉族、傣族先进生产技术和封建经济的影响,生产力有很大提高,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就促成景颇族社会由原始社会末期或早期奴隶制的发展阶段向封建制度跳跃过渡。但由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景颇族社会也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各发展阶段的成份。形成社会经济的多种结构形态,但基本上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初期。
景颇族先民很早就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化艺术,通过大量口头文学反映人类征跟自然,传播生产知识,表现人类智慧以及颂扬开发自然和驯服野兽的英雄事迹等。景颇族巫师“董萨”做祭祀活动时念的咒语也是一种宗教文学,董萨熟记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会做各种献祭活动。以往,景颇族各种献祭活动十分盛行,祭祀活动往往又与不同形式的民间舞蹈融合为一体,所以有的童萨对本民族的舞蹈历史传说,动作、套路很熟悉,他们也是民间舞蹈能手。建国前“目脑纵歌”的脑双(领舞)都是由巫师充任的。
景颇族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历史悠久而又别具丰采。就其性质大致可分为:欢庆自娱性舞蹈,如“目脑纵歌”、“整歌”、“叮歌”。祭把丧葬舞有“格本歌”、“恩港斋”、“金寨寨”。表演性舞蹈有“刀舞”。有些景颇族民间舞含双重性,自娱性,表演性兼而有之。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影响最大的大型集体歌舞,关于它的由来,景颇族不同支系都有这样的传说:地上的百鸟应邀到天上参加太阳神举办的目脑纵歌。百鸟返回大地后,在一棵大青树上举行了地上的第一次“纵歌”集会,被景颇族创世英雄宁贯娃看见并学会,移植到了人间。故事中说,始祖宁贯娃原住在“阿桑尤布”(意为“石岩洞”)的地方。当时人们居住在石岩洞里,使用各种石工具,如石刀、石锅、石三角灶架等。另有一种说法:景颇族的发源地在今青海省境内,传说青海湖有一鸟岛,曾是景颇族最初欢度自己的节庆——目脑纵歌时祭把和跳舞的地方。至今日脑纵歌仍模仿鸟的形态和动作进行,领头跳舞的“脑双”必须头戴兜签,用孔雀羽毛为顶饰。从目脑纵歌的祭坛,祭祀仪式,舞蹈形式和内容上看,舞场中央设置的祭坛“目脑示标”(也称“目脑柱”)上汇集了景颇族的多种崇拜偶像,柱上画着的太阳、月亮、孔雀、雌雄祖宗山,舞蹈队形图案,五谷图,祖传长刀图案等,有些是景颇族早期的原始图腾崇拜物。这些都说明,目脑纵歌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原始,而宗教祭祀成分浓厚,活动组织严密有序,舞前要先举行庄严神圣的开舞仪式。上千名舞蹈者,由脑双率队步入舞场,先向目脑示标致礼祭拜,然后才绕着祭坛起舞。建国前跳“目脑纵歌”有祭拜最大的家堂鬼“木代鬼”的内容,现在祭把性内容已逐步淡化,而代之以欢庆性的节庆歌舞,但仍保留了早期的祭祀舞蹈仪式风貌。
景颇族信奉万物有灵,崇拜自然,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鬼灵,能致人以祸福,过去鬼魂祟拜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凡播种、收割、疾病、婚丧、节庆,械斗等,都要请董萨杀牲占卜祭鬼,以祈禳恶鬼和报祭善鬼。景颇族实行土葬、火葬和天葬三种葬式,正常死亡用土葬,非正常死亡多用火葬,幼婴天亡用竹笋叶包裹放到野外或树林中,谓之天葬。善终者,要请董萨主持举行繁杂的祭鬼送魂仪式,以便把死者的鬼魂送回“老家”和祖宗团聚。守灵期间要跳丧舞,全寨青年男女及邻村的小伙子、姑娘们都来参加,常常通宵达旦连跳数日。
景颇族认为,丧舞金寨寨是本民族最原始的民间舞蹈,舞者全身赤裸,纹面绘身,动作粗犷,据说,保持这种原始装束,是为了要后人知道景颇族先民所经历过的原始时代。金寨寨的男性舞者装扮成一雌一雄,在舞场中自由奔走吼叫,以扭动胯部,做出性交动作,或模仿兽类的性行为,体现出浓郁的生殖崇拜意识。金寨寨的原始舞蹈特征,反映了景颇族还处于穴居时代,以树皮枝叶蔽体,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存手段的原始社会形态。
格本歌也是一种祭把丧葬舞,它有四十多个套路,在景颇族丧葬舞中流行最广。舞蹈以形象的动作模拟再现了农业初期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状态。但格本歌作为一种祭祀舞蹈,仍保留着原始简单的舞蹈形式(众人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循环而舞),这种原始的祭祀舞蹈可能早在进入农业生产之前就已形成,并流传下来。当景颇族社会进入农业时期后,才融进了丰富的农业劳动生产内容。
景颇族的几种主要民间舞蹈分布很广,目脑纵歌、整歌、刀舞等祭柏丧葬舞蹈,在德宏地区潞西的东山、西山、中山、五岔路;盈江的铜壁关、帮瓦、盏西、卡场;陇川的王子树、帮外、贡瓦护国;瑞丽的猛秀、户育、等嘎;梁河的帮歪、帮各等景颇族的聚居区都很流行。此外,格本歌、整歌在怒江州泸水县的片马、古浪也有流传。“开士麦支高”流传于泸水县片古岗,传说该舞是外国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为了笼络民心,在景颇族民间舞蹈形式动作的原有基础上,编出的“过礼拜节舞”。舞蹈加进了拜上帝的内容,但基本动作与整歌相似,说明只是对传统舞蹈的一种利用而已。
景颇族民间舞蹈动律主要体现在双膝的屈伸运动上,各种舞步都由双膝的屈伸来带动。双膝屈伸在不同的舞种中可分为快慢两种;一种节奏较慢,屈伸平缓有韧性,上身前俯后仰的幅度较大,如祭把丧葬舞格本歌、整歌。另一种是轻快而具弹性的屈伸,如刀舞、目脑纵歌,由于节奏加快,动作显得欢快灵捷,情趣也活跃欢腾。
景颇族不同支系的民间舞蹈整体风格动律较统一,男女老少皆宜的群众自娱性循环式的舞蹈有广泛的群众性。
鼓、铓、镲是舞蹈的三大主要伴奏乐器。舞蹈大部分使用道具,尤其是长刀,与景颇族的生活、生产、军事斗争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景颇族男子在多种民间舞蹈中使用最广泛的道具。
景颇族民间舞蹈除目脑纵歌的脑双,金寨寨的舞者有特殊的服饰装束外,舞者均身着日常服装。
景颇族民间舞蹈在经历很长的原始时期后,随着景颇族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和邻近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相互影响下,相应的也有所发展。不过这种发展演变多侧重于内容方面,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加进了新的内容,如现在的格本歌、整歌中的农业生产和建房内容,反映的是景颇族社会进入初期农业社会的生产情况。也有一些舞蹈很少变化,如金寨寨、思港斋等还保留着更多的原始艺术形态。
景颇族对外来文化既善于吸收也善于消化,南迁之后和当地的傣族、傈僳族、汉族等接触,他们不断吸收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用以丰富自己的民间舞蹈。整歌就是吸收借鉴了傣族的象脚鼓,而溶合到本民族舞蹈中,创造出景颇族风格特色的“象脚鼓舞”。同时象脚鼓还广泛用于其他景颇族民间舞蹈的伴奏。叮歌则是吸收了傈僳族的“弦子舞”,融合景颇族自己的内容而形成的。外族文化的传入,为吸收借鉴提供了条件,这对景颇族的文溉化艺术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