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号子是传唱于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的原生态民歌,其“一人领唱,二人扮尖声,数人帮腔”的和声演唱形式,极具价值。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笔者曾多次赴南溪采访,并摄制了新闻和电视文艺片在中央电视台、重庆电..阅读全文→
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 全套镏子由小锣(又叫勾锣)、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打击乐组成。有些曲牌还加唢呐、板鼓伴奏。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少..阅读全文→
“耍”进中南海的宣恩耍耍 宣恩耍耍的重要组成部分:锣鼓伴奏 趣味横生的宣恩耍耍 “耍耍”辉煌的过去 耍耍,也称“耍神”、“喜乐神”,是“敬神”、“娱神”也“娱人”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我州土家族的..阅读全文→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俗称“解钱”,是流传于湖北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祭祀歌舞。 宣恩属武陵山余脉,境内山深地僻,层峦茂林。横亘其中绵延百余公里的七姊妹山,将宣恩分成南北两片,北为清江流域,..阅读全文→
土家族五句子歌 姐唱: 郎在高山打伞来 姐在房间做大鞋 左手接到郎的伞 右手把郎抱在怀 是什么风吹你来 郎唱: 心肝情姐我的妻 我从支县转来的 那年与你歇一晚 给我许的一双鞋 不为鞋子不得来 姐唱: 心肝情哥我..阅读全文→
6月6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利川市吴修富老人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利川肉连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阅读全文→
《黄四姐》是土家经典民歌,在建始县三里乡、红岩寺镇等地广泛流传。《黄四姐》原名《货郎歌》,源于土家山寨黄四姐儿和“货二郎”的爱情故事。《黄四姐》以喜花鼓的明快节奏和生动欢乐的情爱内容,表现了青年男..阅读全文→
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哈尼族有自已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阅读全文→
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由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空心树会发出响声,于是他们用原木凿空绷上牛皮,做成了鼓。鼓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也可以轻轻地敲击..阅读全文→
易门县哈尼族聚居在浦贝区朋多哈尼族乡和绿汁区绿汁乡及小街区普厂乡下普厂村。 易门哈尼族自称“窝泥”。明朝时还称“翰泥”(清道光《续修易门县志·种人》)。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呼哈尼..阅读全文→
武山属于东峨镇农场田村委会,在明末清初时这里曾是一条通往滇南的官道,不仅吸引了很多南来北往的客商,也吸引了不同民族的到来。据记载,元江县境内长期以来有腊鲁颇支系繁衍生息。武山村因唐、宋、元时期有“..阅读全文→
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民间集体舞蹈,可由男女几人或多人列队成环形圆月状共舞。舞蹈特点是两人对跳,多为拍手、踮脚,自拍、互拍、自点、对点、双双旋转,并排旋转,换..阅读全文→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冬不拉”为弹奏乐器,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分为高、中、低等十几种。冬不拉易学易带,深受哈萨克族喜爱。拉奏乐器以..阅读全文→
冬不拉是居住在新疆伊犁一带哈萨克族人心爱的乐器,说起它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残暴的可汗。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满腔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同样凶狠残暴的儿子在他筹办50大寿前的..阅读全文→
傣族男子在泼水节上表演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有物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象脚鼓舞。象脚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阅读全文→
傣族鱼趣舞 鱼舞 傣语叫“戛巴”。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解放后才逐渐流传到其它地区。 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鱼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阅读全文→
戛伴光舞 “戛伴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转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体舞,它不限地点时间,几十人几百人均可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起舞,节日时通宵达旦欢舞不息。 舞蹈朴实热情,特点突出,妇女..阅读全文→
花环舞 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 从很早的年代起,每当泼水节..阅读全文→
贝叶古乐,是西双版纳傣族古老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古今传唱的民歌乐、歌舞乐、赞哈乐三个大类。 民歌乐,包括傣语称为甘哈嘿尚、浪笙、甘哈赛叮、哈蒿多、甘哈鲁玩等诸种。 赞哈乐,又称甘排,意为叙述故事的歌..阅读全文→
黎族后生阿鸿和阿帆拾起老舞者手中的双刀和钱铃棍,舞蹈不息。海南日报李幸璜摄 咚铃伽亦即钱铃双刀舞,它是黎族人民的一种古老舞蹈,表演时,由两名男青年身穿传统服装,头缠红巾,一人双手持尖刀,一人..阅读全文→
舞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戚戚相关,自古以来劳动和劳动对象始终是舞蹈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生产劳动舞蹈在黎族中倍受喜爱,因为生产劳动舞蹈体现的主要是人们的劳动场面,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和自我发挥的机会,它无..阅读全文→
公元前110年,西汉第一次在海南岛上设立郡县。与此同时,也拉开了黎族及其先民与封建统治政权反抗斗争的序幕。黎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持续达2OOO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族人民获得翻身解..阅读全文→
娱乐喜庆舞蹈,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舞蹈。每当夜幕降临,黎族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便成群结队,在家门前、晒谷场或林中、溪边,伴着欢快悦耳的歌声,清越透亮的哩咧(黎族竹管乐器)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阅读全文→
舞蹈的起源都有一个共性,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其形成的初始,总是与宗教、巫术密不可分的。 在黎族社会中,每当人们发生各种病痛,都认为是鬼在作怪,有病就必救治,救治就必驱鬼除魔,驱..阅读全文→
叮咚、哩咧、哔哒、鼻箫、口弓,这些陌生的名字与千奇百怪的乐器,让我们大开眼界,随着黄照安老师的演奏和介绍,我们也开始渐渐地了解和走进这些乐器。 黎族乐器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黎族乐器,无一不与生活息..阅读全文→
在保亭槟榔园旅游景区,有一支黎族器乐演奏队,椰壳、牛角在他们手上都能奏出优美的旋律,还有更多乐器外地游客从来就没见过。一支具有民族特色的乐队,使这个景区生机盎然。 黄照安,这支黎族器乐演奏队的队长,..阅读全文→
黎乡素有歌海之称。黎族民歌,浑厚朴实、琅琅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黎族歌谣是一朵绚丽的艺术之花,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阅读全文→
热烈奔放的甩发舞 热烈奔放的甩发舞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阅读全文→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人民公社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广越宽广,哎江三木罗……”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几十年来唱遍了五..阅读全文→
木鼓舞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这在佤族传说中曾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阅读全文→
短笛 短笛,佤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阅读全文→
畲族打枪担 “打抢担”由畲族人上山砍柴草劳动转化而来的。上山时,畲族人边唱山歌,边用力敲击“枪担”,逐渐演变为“打枪担”。它吸收了畲拳畲棍中的拔、挑、架、劈等“对打”动作,融体育、舞蹈为—体。 ..阅读全文→
畲族奶娘催罡巫舞小档案: 畲族巫舞《奶娘催罡》是闽东畲族巫师进行驱鬼镇妖活动中的一段祭祀舞蹈,伴奏以三音锣为主,1985年始发现于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传授者为畲巫钟伏成。该舞共分为三个章节:净坛,..阅读全文→
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 祭祀舞 盘瓠是畲族传统的始祖,敬祀盘瓠为畲族全民的共同心态。从唐代开始畲民就有祭祀盘瓠的习俗。而每逢祭祀盘瓠都要跳《日月舞》、《龙头舞》、..阅读全文→
中原文化的积淀和地方艺术特色的交相辉映,使得永安的民俗游艺异彩纷呈,丰富多彩。青水畲族乡又因其民族特色,民俗活动别秀一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青水沧海村的"打黑猩",又称"傩面舞"。 "打黑猩"是祭奠祖先..阅读全文→
畲粑糟舞因舞者围绕粑糟,边敲边舞而得名,是畲族人独创的一种古老舞蹈。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州麻江县境内。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始的粑糟舞是在老人归天、众族人为老人送终守灵而跳,为老人在阴间..阅读全文→
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阅读全文→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阅读全文→
畲族民歌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阅读全文→
傈僳族四声部无伴奏合唱享誉世界,原生态的纯自然嗓音令人如痴如醉。 唱出天籁般声音的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傈僳族人 唱出天籁般声音的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傈僳族人 在长期..阅读全文→
在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歌舞中,要数阿尺目刮最有代表性。阿尺目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阅读全文→
资料图 台湾原住民的音乐多元,且充满族群性及地域性,音乐的发展可以说是语言的延申。在过去,原民音乐也代表了“传递”的意思,山区中彼此呼喊做讯息的交换;同时它也是情绪舒发与节庆、生活的一部份..阅读全文→
寂寞“林班歌”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宣传片的主题曲,撷取了阿美族郭英男老先生所吟唱的传统古调“老人饮酒歌”的大量片段。中国的少数民族似乎都有能歌善舞的本事,在台湾的流行音乐界,许多人都是原住民,比..阅读全文→
一.能歌善舞的高山族阿美群体 拥有约12.5万人的高山族阿美群体,大部分居住在台湾中央山脉东侧与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平原地区,极少数居住在山谷中。阿美群体包含着卑南阿美、恒春阿美、..阅读全文→
祭龙节祭龙仪式的头两天,白沙村的男女老少就忙碌起来:准备祭祀用的猪,担水、捋松针、打柴、扎纸龙,同时还要排练祭龙的歌舞,落实烧火、杀猪、接客等不同分工。祭龙这天,全村农闲,男女长幼,身着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向开阔的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