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节日大全 -> 我国节日 -> 节日文化礼议:春节习俗文化之拜年 春节拜年文化的起源发展

春节习俗文化之拜年 春节拜年文化的起源发展

  举行时间:【】    节日举行国家民族:】    节日类别:【节日文化礼议】    关注:398次  分享到:


现代人春节拜年,除了继承传统以外,还流行电话拜年和短讯拜年,这应该说是时代的进步。但是,春节拜年文化内涵则是一脉相承的。

  春节拜年的起源

  有人认为,岁首拜年最早起源于汉代,但形成完整的习俗和礼仪,且有文字记载,大约是在唐宋以后。《东京梦华录·卷六》记载北宋时的沛京:“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柴尊的《梵天庐丛录》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渴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春节拜年习俗文化的发展

  古俗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头,贺年则是平辈相互道贺。拜年一般从初一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家中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戚朋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由于拜年的对象太多,宋代时,上层土大夫开始流行投递名帖互相道贺。宋人周烽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的名帖,是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还写着贺年的佳言。明代时,投递贺年帖之风更甚。明朝大画家文征明的《贺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渴,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诗中所说言的“名刺”和“名渴”即是贺年帖。

  在清代,年贴又被称之为飞帖。一般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清人《燕台月令》记载:“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说的就是飞帖之风十分盛行。有的大户人家还特设“门簿”,以登记客人的往来和飞贴。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日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

  清朝还流行“团拜”,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团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拜年,有的是同一单位相邀几人去拜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的。

  现代人拜年,除了继承传统以外,还流行电话拜年和短讯拜年,这应该说是时代的进步。但是,拜年的文化内涵则是一脉相承的。

 

点击查看与:拜年 春节拜年 拜年文化起源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