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
年三十晚上称之为除夕,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岁即将来临之意。古人把新旧年之交看成是天地阴阳变化之机,这一夜一家人要守着,等待着它的到来,不要错过了重大时机。守岁之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守岁时所点的蜡烛,叫“守岁烛”。唐宋以后,守岁风行。
杜甫诗日:“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盎替喧杨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此岁一过,转眼就四十岁了,暮年光景,还是喝得烂醉过日子吧。《东京梦华录》第十卷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守岁时,大体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饮着花椒酒或屠苏酒,吃着五辛盘。根据周处的记载,五辛盘又称春盘,是葱、姜、蒜、韭菜、萝卜拼成的拼盘,其功能为散发五脏之气,有益于身体健康。此外,吃年糕也是守岁时的重要内容。年糕不仅好吃,而且有“年年高”的寓意,是深受大人小孩欢迎的食品。在中国,年糕的制作南北方有所差异。江南一带讲究水磨年糕,细滑糯甜,十分有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糕,西南少数民族多吃糯米做成橄耙。
守岁时,年轻人和小孩还有玩各种游戏,如投壶、藏钩、弈棋等。大人则习惯于围坐在火炉旁,聊着一年中发生的各类事情,实际上也有着总结年成、盘算今后的意思。在南方的农村,人们主要是围坐火塘边,也有烧大树根的,火烧旺了,烤得身上暖烘烘的,大家围坐的兴致就更高。文人士大夫往往还触景生情,写诗以记。唐代诗人孟浩然诗曰:“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守岁到晚上十一点时,俗称“亥时交子”,这也是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这时要举行接神仪式。接神时,先摆好天地桌,供上供品,焚香,由家中的长者主持仪式。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都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人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为热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劈啪作响,称为“踩岁”,亦叫“踩祟”,其意重在驱邪。接神后,全家人还要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家中的小孩还要给长辈叩头,长辈照例要给晚辈们“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