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俗称灯节,可见灯是这个节日的最大特色了。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挂出了各式花灯,供人采买,蔚为灯市。到了十四日的“试灯”,各处纷纷搭起牌楼、.山、灯棚,或放烟火,或展灯彩,预庆元宵。到了十五日,则为“正灯”,也就是灯节的正日,不但各处有灯会以赛花灯,连小孩子们也高兴地提着灯笼游行玩耍。这种热闹的场面,一直要持续到十八日的“落灯”。
我国制灯的传统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努力,制灯技艺日臻成熟,灯的品种极多极好,称得上是鬼斧神工。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灯品”中,提到了当时形形色色的花灯,如无骨灯、珠子灯、羊皮灯、罗帛灯’……罗帛灯中的“万眼灯”,“此种最奇”。宋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一诗中,写出了灯市上各种灯的美丽和奇巧:“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类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先谁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叠玉千丝”是琉璃珠灯,而“剪罗万眼”即万眼罗灯。明人唐顺之在《元夕咏冰灯》中,则由衷地赞叹了称之为“素美人”的白纱灯:“正怪火树斗冰妍,忽见清辉映夜阑。出海蛟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而清人查慎行,他在《黔阳踏灯词》中,写出了湖南黔阳地区少数民族赏灯习俗:“不用弯环竹架棚 长条宛转曳红绳‘;月光人影朦胧里,一色花篮廿四灯。”红绳上挂着花篮 每篮里装着二十四盏灯,弯弯曲曲一长串,衬着月光人影,实在是太美了。
元宵节观灯的场面,自然是非常热闹的,无论皇亲贵戚、士农工商,普天同乐,这在古人诗赋中随处可见。“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唐·王维《奉和对制十五夜灯宴应制》);“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唐·张萧远《观灯》);“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唐·元棋《灯影》);“城头月减一分圆,城里人家万炬然”(宋·苏辙《上元后一日观灯寄王四》);“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宋·王安石《上元戏呈贡父》)诗人还特别把目光聚焦于女性,因为她们平日是难得出门的,为封建礼法所囿。而在元宵夜她们可以自由地游玩和观灯:“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唐·顾况《上元夜忆长安》);“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 (唐·李商隐《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红妆满地烟光好,只恐笙歌引上升”(唐·薛能《影灯夜》);“靓妆丽服何柔温,交观互视各吐吞”(宋。梅尧臣《和宋中道元夕》);“士女倾都出,夹路轮蹄骄”(宋·张来《上元夜饮值文安君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