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节日大全 -> 我国节日 -> 节日习俗风俗:耍龙灯习俗 元宵节耍龙灯的习俗及来沥

耍龙灯习俗 元宵节耍龙灯的习俗及来沥

  举行时间:【】    节日举行国家民族:】    节日类别:【节日习俗风俗】    关注:526次  分享到:


每逢元宵佳节,舞龙是中国民间必不可少的节目。舞龙也称龙舞、耍龙灯、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成普遍现象。现代南方流行的舞草龙,还保留一些古代祈雨的遗俗。除了祈雨之外,舞龙还有娱神娱己的目的。

  耍龙灯习俗的简介

每逢元宵佳节,舞龙是中国民间必不可少的节目。舞龙也称龙舞、耍龙灯、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远古的先民认为,龙是天上的神物,神通变化,耕云播雨,若隐若现,玄妙莫测。华夏民族普遍以龙为图腾,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舞龙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祈雨,以保证庄稼丰收。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的内涵又包括了祈福、求子、娱神娱己、节庆等。

耍龙灯习俗之祈雨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成普遍现象。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春旱求雨要舞青龙,炎夏求雨要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要舞白龙,冬天求雨要舞黑龙。因五色为五行,五行配四季,这样求雨才会有效。由此可见,汉代舞龙祈雨已属平常,舞龙还有理论指导,这很可能与官方的直接主持有关系。

  现代南方流行的舞草龙,还保留一些古代祈雨的遗俗。草龙由柳条、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是让龙回到龙宫,以保佑一方风调雨顺。

耍龙灯习俗之人们娱乐的传说

  除了祈雨之外,舞龙还有娱神娱己的目的。《汉书·西域传赞》记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点海中《杨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解释说,“巴俞都卢”、“海中杨极”都是歌舞名,而“鱼龙”则是一种集体的表演,由众人扮成的巨鱼变成巨龙。表演需要大量的布景和道具,甚至要动用一些烟火特技,其场面十分壮观。这种舞龙常被用来为宴饮助兴,是招待贵宾的宫廷娱乐。

  龙与灯结合成龙灯,大约起始于宋代。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只是放置固定的位置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在古代,舞龙不仅白天舞,夜里更要舞,夜里舞龙当然离不开灯,灯火辉煌,鱼龙曼舞,所以大凡舞龙,都通称“龙灯”。

  在“龙灯”的耍法上,全国各地风格不一,各有特色。耍十一节的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耍龙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必须用碎步起跑。耍十三、十八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踪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霄;忽而低下,像入海潜渊,蜿蜒腾挪。这就要求众多的表演者必须协调一致,步步跟随。

各地不同的耍龙灯习俗

  龙灯各地都有。浙南地区舞龙灯有着深厚的传统,宋代时就流行于民间。常见的龙灯有布龙、板龙、平龙等。布龙,分红、黄、青、白、黑五色,龙的骨架以竹蔑扎制而成,外糊薄纸,内点烛灯。每龙十八节,每节长约一米,用绘有龙鳞的长布连接头尾。舞时,前有一人持龙珠逗引,后有十八个壮士紧紧跟随,时蹦时跳,俯仰翻滚,滚法有“鲤鱼化龙”、“J}I页反蟠龙”、“四枪交龙”等。人们还在街心摆起烈焰熊熊的火盆,龙灯队前后紧随,快速飞越。这种“飞龙越火”的精彩表演,令人惊叹不已。

  当正月十八龙舞收灯时,照例要举行一场大型蟠龙活动,火龙每经过一个祠堂或广场,都要进去盘一盘龙身。这时候,舞龙手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将自己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见五龙登场,彼此蟠结,却丝毫不乱,一会儿又犹如翻江倒海,气势磅礴,场面极为壮观,引得观众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四川省铜梁县的龙灯也较为有名。铜梁县有扎龙的传统,扎龙的工艺十分精细。如铜梁龙灯的“正龙”:头大、胫长、节内还可以点灯,以灯光取代烟火。另外,还有用竹编做龙骨,纸扎龙头,布做龙脊,借助灯火而起舞的“彩龙”;用皮纸或绢绸做皮,彩绘鳞甲,龙身能伸缩转动的“肉龙”或“蠕龙”;天旱求雨时,舞可泼水的“黄荆龙”;有用白花扎成,用来祭祀亡灵的“孝龙”;还有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执持起来耍舞的“草把龙”等。

 

点击查看与:耍龙灯 闹龙灯 元宵节耍龙灯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