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除夕夜
腊月三十,谓之除夕。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除夕夜是最有趣味的。一家人在华灯初上时,围坐一桌,吃丰盛的团年饭。饭后堂屋里燃起一大盆木炭火,我们和父母一起守岁。桌子上摆着热茶、酒,还有各种各样的点心、水果。
快子夜时,父母亲发给我们一个一个的红包,里面装的是压岁钱。在几十年前,家里当然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收音机,父亲便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古往今来的传说故事:到了零时,我们随父母到门外去放鞭炮,然后返回家中,关上大门,这叫“关财门”。
到天明时,我们又一起去打开大门,名曰“开财门”,燃放起一律长长的爆竹,新的一年也就拉开了序幕。
之所以要守岁,是因传说中“年”是一头怪兽,在一岁之末将出来伤及人畜,便必须加以防卫。但以后守岁有了新的涵义,在年长的人是“辞旧节”,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陪着守岁,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
我离开老家出外工作很多年,不管有什么特殊情况,每年都准时赶回去,陪长辈守岁。父亲于十多年前鹤归道山,母亲如今七十有七,除夕夜,她老人家还按例给我们压岁钱哩。
在古代的除夕夜,宫廷内照例由皇帝赐宴守岁,一起辞旧迎新。唐太宗在《守岁》诗中吟道:“暮春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对于除夕夜不能归家,客居在外的人,那一分惆怅是刻骨铭心的:“旅馆寒冬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对于除夕夜不能归家,客居在外的人,那一分惆怅是刻骨铭心的:“旅馆寒冬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家寄关西住,身为河北游。萧条岁除夜,旅泊在洛州”(唐·白居易《除夜宿治州》)。
文人墨客则喜在除夕夜饮酒作诗,以作守岁之娱。“知公得句便传笺,倚马才高不让贤。今日叫公输一著,新诗和到是明年”(清,袁枚《除夕赠诗》);“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且舞,潦倒略相同”(宋·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除夕夜已经变得异彩纷呈,物质的高度丰富,精神的多向满足,到处充满祥和吉庆的气氛。自从有了电视机,有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神州大地各族人民,在吃过团年饭后,便沉浸在节目带给我们的融融春意之中,真是“难忘今宵”!
送旧迎新,祖国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