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行时间:【农历7月13】 节日举行国家民族:【仡佬族 苗族】 节日类别:【少数民族节日】 关注:267次 分享到:
吃新节
吃新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也叫“新禾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三举行。这一天,人们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欢庆“吃新节”。吃新节由来于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9999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9斗9升9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
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碓,舂着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引起大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忍受不住大火的煎熬,只好乘烟飞上了天,跑回了雷公家。告劳去找雷公,请他劝回谷种,可是雷公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拿9900种珍禽异兽去换谷种。谁知,告劳嘴巴磨去了9层皮,嗓子说干了9坛水,雷公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9天9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狗毛上带回来。农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秆5尺高、穗5尺长的谷种。狗答应着走了,但因狗走得太急,出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结果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错了,跑到穗子只有5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
不料此计被雷公识破了。狗走到天桥时,雷公派了99个彪壮的武士把守桥头,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以为这一下,狗必死无疑。其实,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然后拼着力气游过天河回到人间。尾巴上还沾有9粒谷种。告劳赶紧犁田撒种。到了农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似的谷穗,一个月后谷穗成熟了。七月十三日,是狗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碾了9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盛了三大碗酬谢狗。
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定于每年七月十三为吃新节,一直流传至今。节日这天,家家都早早起来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喂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农作物初熟,是仡佬族吃新季节,吃新节的时间,各地都不一样。多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有少数地区在农历六月初六。
节日这天,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并从地里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饭,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围坐,饮酒言欢,吃新米饭,叫做"吃新"。贵州金沙县茶园乡一带的仡佬族过吃新节这天,邀约邻近群众到自己丰收在望的田地边巡视,然后选一风景较好的平整地上举行庆丰收活动。
吃新节前,男女盛装到村寨附近田埂上摘稻谷、毛稗,次日将谷、稗舂为米粒,集体宰牛1头。
第三日清晨以新米粒蒸饭,连同煮熟的牛肉一并祭祖,愐怀先祖开荒辟草之功。祭毕,大家一起分享祀物。所余牛肉各户均分带回,于第四回将其与新米饭一起置于反扣的簸箕上用手抓供各自祖先后,再全家食用。
有的地方用六吊谷穗挂在灶角的吊板两边,板上垫着糯谷草,草上放直径约为一尺半大糯米粑及小粑若干,又用粑捏成的仓放板左,犁、耙、牛等放板右,大粑上摆碗、筷、酒杯,按辈分烧香纸跪拜,由家长念请各位祖宗来吃新米饭,保佑全家平安。
有的地方的吃新活动是三天。头天下午,各家将谷各家祭食;次日下午全寨集中下田采谷,大家分工动手将新谷焙干舂为米,磨豆腐,宰牛,于寨内坝子中祭谷神后集体食用;第三日下午用剩余食物再会餐一次。吃新节所用谷物,大多数是从自己耕种的田地里采来的。
吃新节活动的主要项目是开展传统的打篾鸡蛋比赛。篾鸡蛋系用竹篾编组而成的球状物。竞赛时不分男女老幼和年龄大小,按参加入数的多少分成若干队,但每队人数必需相等。竞赛方法分为固定范围的"对打"和不固定范围的"追打"两种。
对打时,一方用手击球向对方打去,对方再用手推回,篾鸡蛋在空中来回飞舞。若一方将球打到对方队员的身上;被打方即为一次负,负方给对方吃一次鸡蛋。累计吃十二次鸡蛋者即为胜队。追打仍以手击发球,让其在空中穿梭般飞舞。
若球在哪方落地,那一方便立即退却防守,这时,对方队员便急速追至落球点,继续发球追打。双方往返循环,你退我进,直至将球打出对方底线才算获胜。晚上,仡佬人家邀请邻近亲友到家作客,痛饮"转转酒",并吃新米饭,宾主共庆丰收。
苗族吃新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民都会迎来属于他们庆丰收的节日———吃新节。节日前,人们都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
吃新节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不是去赶集就是去看斗牛比赛。 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都陆续走出家门,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发出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芦笙场上,哪个小伙子的芦笙吹得好,就会赢得姑娘们的欢心。反复对唱开怀畅饮一番后,斗牛场开始热闹起来。
斗牛也是吃新节的主要活动,一头头油光水滑的水牛,瞪着火眼金睛,由三五人牵护,站在各自“岗位”上。人们像潮水一样汇集过来,芦笙声、芒筒声和怂牛角斗的吆喝声,组成震耳欲聋的交响曲。这时候,一位有声望的老人提着一葫芦酒,喷洒在斗牛场上,宣布斗牛开始。当四五个大汉牵着头戴护头草包、角系红绿纸花、颈项插着虞旗的牯牛绕场一周,在场中间立定站稳后,对面一头同样打扮的牯牛,由十多丈远飞奔而来,两头壮牛便对打起来拼死抵碰,两个护头草包很快便粉碎飞溅,人群中不时欢声雷动。
苗族喜好斗牛,尤其是推崇剽悍强壮的牛。比赛当天,牛主双方的亲戚都会前来助威呐喊,派头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