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之卷十八·志第八·礼五原文全文在线阅读
○礼五
秦灭礼学,事多违古。
汉初崇简,不存改作,车服之仪,多因秦旧。
至明帝始乃修复先典,司马彪《舆服志》详之矣。
魏代唯作指南车,其余虽累有改易,不足相变。
晋立服制令,辨定众仪,徐广《车服注》,略明事目,并行於今者也。
故复叙列,以通数代典事。
上古圣人见转蓬,始为轮,轮何可载,因为舆。
任重致远,流运无极。
后代圣人观北斗魁方杓曲携龙角,为帝车,曲其辀以便驾。
《系本》云“奚仲始作车”案庖羲画《八卦》而为大舆,服牛乘马,以利天下。
奚仲乃夏之车正,安得始造乎。
《系本》之言,非也。
“车服以庸”,著在唐《典》。
夏建旌旗,以表贵贱。
周有六职,百工居其一焉。
一器而群工致其巧,车最居多。
《明堂记》曰“鸾车,有虞氏之路也。
大路,殷路也。
乘路,周路也”殷有山车之瑞,谓桑根车,殷人制为大路。
《礼纬》曰“山车垂句”句,曲也。
言不揉治而自曲也。
周之五路,则有玉、金、象、革、木。
五者之饰,备於《考工记》。
舆方法地,盖员象天,辐以象日月,二十八弓以象列宿。
玉、金、象者,饰车诸末,因为名也。
革者漆革,木者漆木也。
玉路,建大常以祀。
金路,建大旗以宾。
象路,建大赤以朝。
革路,建大白以戎。
木路,建大麾以田。
黑色,夏所尚也。
秦阅三代之车,独取殷制。
古曰桑根车,秦曰金根车也。
汉氏因秦之旧,亦为乘舆,所谓乘殷之路者也。
《礼论·舆驾议》曰“周则玉辂最尊,汉之金根,亦周之玉路也”汉制乘舆金根车,轮皆朱斑,重毂两辖,飞軨。
毂外复有毂,施辖,其外复设辖,施铜贯其中。
《东京赋》曰“重轮二辖,疏毂飞軨”飞軨以赤油为之,广八寸,长注地,系轴头,谓之飞軨也。
以金薄缪龙,为舆倚较。
较在箱上,飐文画蕃。
蕃,箱也。
文虎伏轼,龙首衔轭,鸾雀立衡,飐文画辕,翠羽盖黄裹,所谓黄屋也。
金华施橑末,建太常十二旒,画日月升龙,驾六黑马,施十二鸾,金为叉髦,插以翟尾。
又加牦牛尾,大如斗,置左騑马轭上,所谓左纛舆也。
路如周玉路之制。
应劭《汉官卤簿图》,乘舆大驾,则御凤皇车,以金根为副。
又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五乘。
建龙旗,驾四马,施八鸾,余如金根之制,犹周金路也。
其车各如方色,所谓五时副车,俗谓为“五帝车”也。
江左则阙矣。
白马者,朱其鬣,安车者,坐乘。
又有建华盖九重。
甘泉卤簿者,道车五乘,游车九乘,在乘舆车前。
又有象车,最在前,试桥道。
晋江左驾犹有之。
凡妇人车皆坐乘,故《周礼》王后有安车而王无也。
汉制乘舆乃有之。
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
案《书》称朽索御六马。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楚平王驾白马。
梁惠王以安车驾三送淳于髡,大夫之仪。
《周礼》,四马为乘。
毛诗,“天子至大夫同驾四,士驾二”。
袁盎谏汉文驰六飞。
魏时天子亦驾六。
晋《先蚕仪》,皇后安车驾六,以两辕安车驾五为副。
江左以来,相承无六,驾四而已。
宋孝武大明三年,使尚书左丞荀万秋造五路。
《礼图》,金路,通赤旗,无盖,改造依拟金根,而赤漆飐画,玉饰诸末,建青旗,十有二旒,驾玄马四,施羽葆盖,以祀。
即以金根为金路,建大青旗,十有二旒,驾玄马四,羽葆盖,以宾。
象、革、木路,《周官》、《舆服志》、《礼图》并不载其形段,并依拟玉路,漆飐画,羽葆盖,象饰诸末,建立赤旗,十有二旒,以视朝。
革路,建赤旗,十有二旒,以即戎。
木路,建赤麾,以田。
象、革驾玄,木驾赤,四马。
旧有大事,法驾出,五路各有所主,不俱出也。
大明中,始制五路俱出。
亲耕籍田,乘三盖车,一名芝车,又名耕根车,置耒耜於轼上。
戎车立乘,夏曰钩车,殷曰寅车,周曰元戎。
建牙麾,邪注之,载金鼓羽幢,置甲弩於轼上。
猎车,辋幰,轮画缪龙绕之。
一名蹋猪车。
魏文帝改曰蹋虎车。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
地域平漫,迷於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
鬼谷子云“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至於秦、汉,其制无闻。
后汉张衡始复创造。
汉末丧乱,其器不存。
魏高堂隆、秦朗,皆博闻之士,争论於朝,云无指南车,记者虚说。
明帝青龙中,令博士马钧更造之而车成。
晋乱复亡。
石虎使解飞,姚兴使令狐生又造焉。
安帝义熙十三年,宋武帝平长安,始得此车。
其制如鼓车,设木人於车上,举手指南。
车虽回转,所指不移。
大驾卤簿,最先启行。
此车戎狄所制,机数不精,虽曰指南,多不审正。
回曲步骤,犹须人功正之。
范阳人祖冲之,有巧思,常谓宜更构造。
宋顺帝升明末,齐王为相,命造之焉。
车成,使抚军丹阳尹王僧虔、御史中丞刘休试之。
其制甚精,百屈千回,未尝移变。
晋代又有指南舟。
索虏拓跋焘使工人郭善明造指南车,弥年不就。
扶风人马岳又造,垂成,善明鸩杀之。
记里车,未详所由来,亦高祖定三秦所获。
制如指南,其上有鼓,车行一里,木人辄击一槌。
大驾卤簿,以次指南。
辇车,《周礼》王后五路之卑者也。
后宫中从容所乘,非王车也。
汉制乘舆御之,或使人挽,或驾果下马。
汉成帝欲与班婕妤同辇是也。
后汉阴就外戚骄贵,亦辇。
井丹讥之曰“昔桀乘人车,岂此邪”然则辇夏后氏末代所造也。
井丹讥阴就乘人,而不云僭上,岂贵臣亦得乘之乎。
未知何代去其轮。
《傅玄子》曰“夏曰余车,殷曰胡奴,周曰辎车”辎车,即辇也。
魏、晋御小出,常乘马,亦多乘舆车。
舆车,今之小舆。
犊车,軿车之流也。
汉诸侯贫者乃乘之,其后转见贵。
孙权云“车中八牛”,即犊车也。
江左御出,又载储偫之物。
汉代贱轺车而贵辎軿,魏晋贱辎軿而贵轺车。
又有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幔,如轺车,而驾马。
又以云母饰犊车,谓之云母车,臣下不得乘,时以赐王公。
晋氏又有四望车,今制亦存。
又汉制,唯贾人不得乘马车,其余皆乘之矣。
除吏赤盖杠,余则青盖杠云。
《周礼》,王后亦有五路,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凡五也。
汉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法驾乘重翟羽盖金根车,驾青交路,青帷裳,云飐画辕,黄金涂五末,盖爪施金华,驾三马,左右騑。
其法驾则紫罽軿车。
按《字林》,軿车有衣蔽,无后辕。
其有后辕者谓之辎。
应劭《汉官》,明帝永平七年,光烈阴皇后葬,魂车,鸾路青羽盖,驾驷马,龙旗九旒,前有方相。
凤皇车,大将军妻参乘,太仆妻、御女骑夹毂,此前汉旧制也。
晋《先蚕仪注》,皇后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騩马。
騩,浅黑色也。
油画两辕安车,驾五騩马为副。
公主油画安车,驾三。
三夫人青交路安车,驾三。
皆以紫绛罽軿车,驾三为副。
九嫔世妇軿车,驾二。
宫入辎车,驾一。
王妃、公侯特进夫人、封君皂交路安车,驾三。
汉制,贵人、公主、王妃、封君油軿皆驾二,右騑而已。
汉制,太子、皇子皆安车,朱斑轮,倚虎较,伏鹿轼,黑飐文画蕃,青盖,金华施橑末,黑飐文画辕,金涂五末。
皇子为王,锡以此乘,故曰王青盖车。
皆左右騑驾,五旗,旗九飐,画降龙。
皇孙乘绿车,亦驾三。
魏、晋之制,太子及诸王皆驾四。
晋元帝太兴三年,太子释奠。
诏曰“未有高车,可乘安车”高车,即立乘车也。
公及列侯安车,朱斑轮、倚鹿较、伏熊轼、黑蕃者谓之轩,皂缯盖,驾二,右騑。
王公旗八旒,侯七旒,卿五旒,皆降龙。
公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郊陵法驾出,皆大车立乘,驾四。
后导从大车,驾二,右騑。
他出乘安车。
其去位致仕,皆赐安车四马。
中二千石皆皂盖、朱蕃,铜五末,驾二,右騑。
《晋令》,王公之世子摄命治国者,安车,驾三,旗七旒,其侯世子,五旒。
傅畅《故事》,三公安车,驾三。
特进驾二。
卿一。
汉制,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会庙及蚕,各乘其夫之安车,右騑,加皂交路,帷裳。
非公会,则乘漆布辎軿,铜五末。
晋武帝太康四年,诏依汉故事,给九卿朝车驾及安车各一乘。
傅畅《故事》,尚书令轺车,黑耳后户。
仆射但后户无耳。
中书监令如仆射。
汉制,乘舆御大驾,公卿奉引,太仆、大将军参乘,备千乘万骑,属车八十一乘。
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八十一乘也。
汉遵弗改。
汉都长安时,祠天於甘泉用之。
都洛阳,上原陵,又用之,大丧又用之。
法驾则河南尹、洛阳令奉引,奉车郎御,侍中参乘,属车三十六乘。
凡属车皆皂盖赤里。
后汉祠天郊用法驾,祠宗庙用小驾。
小驾,减损副车也。
前驱有九游云罕,皮轩鸾旗,车皆大夫载之。
鸾旗者,编羽旄列系幛傍也。
金钲黄钺,黄门鼓车,乘舆之后有属车,尚书、御史载之。
最后一车悬豹尾。
豹尾以前,比於省中。
每出警跸清道,建五旗。
太仆奉驾条上卤簿,尚书郎侍御史令史皆执注以督整车骑,所谓护驾也。
春秋上陵,尤省於小驾。
直事尚书一人从,其余令史以下皆从行,所谓先置也。
薛综《东京赋》注以云罕九游为旌旗别名,亦不辨其形。
案魏命晋王建天子旌旗,置旄头云罕。
是知云罕非旌旗也。
徐广《车服注》以为九游,游车九乘。
云罕疑是璟罕。
《诗叙》曰“齐侯田猎璟弋,百姓苦之”璟罕勣施游猎,遂为行饰乎。
潘岳《籍田赋》先叙五路九旗,次言琼璟云罕。
若罕为旗,则岳不应频句於九旗之下。
又以其物匹璟戟,宜是今毕网明矣。
此说为得之。
皮轩,以虎皮为轩也。
徐又引《淮南子》“军正执豹皮以制正其众”《礼记》“前月士师,则载虎皮”。
乘舆豹尾,亦其义类乎。
五旗者,五色各一旗,以木牛承其下。
徐又云“木牛,盖取其负重而安稳也”五旗缠竿,即《礼记》德车结旌不尽饰也。
戎事乃散之。
又武车绥旌,垂舒之也。
史臣案:今结旌绥旌同,而德车武车之所不建。
又木牛之义,亦未灼然可晓。
又案《周礼》辨载法物,莫不详究,然无相风、璟网、旄头之属,此非古制明矣。
何承天谓战国并争,师旅数出,悬乌之设,务察风昆,宜是秦矣。
晋武尝问侍臣“旄头何义”彭推对曰“秦国有奇怪,触山截水,无不崩溃,唯畏旄头,故虎士服之,则秦制也”张华曰“有是言而事不经。
臣谓壮士之怒,发踊冲冠,义取於此”挚虞《决疑》无所是非也。
徐爰曰“彭、张之说,各言意义,无所承据。
案天文毕昴之中谓之天街,故车驾以璟罕前引,毕方昴员,因其象。
《星经》,昴一名旄头,故使执之者冠皮毛之冠也”
轻车,古之战车也。
轮舆洞朱,不巾不盖,建矛戟幢麾,置弩於轼上,驾二。
射声校尉司马吏士载,以次属车。
《汉仪》曰“出称警,入称跸”说者云,车驾出则应称警,入则应称跸也,而今俱唱之。
史臣以为警者,警戒也。
跸者,止行也。
今从乘舆而出者,并警戒以备非常也。
从外而入乘舆相干者,跸而止之也。
董巴、司马彪云“诸侯王遮迾出入,称警设跸”武刚车,有巾有盖,在前为先驱。
又在轻车之后为殿也。
驾一。
《史记》,卫青征匈奴,以武刚车为营是也。
汉制,大行载辒辌车,四轮。
其饰如金根,加施组连璧,交络,四角金龙首衔璧垂五采,析羽流苏,前后云气画帷裳,飐文画曲蕃,长与车等。
太仆御,驾六白骆马,以黑药灼其身为虎文,谓之布施马。
既下,马斥卖,车藏城北秘宫。
今则马不虎文,不斥卖。
车则毁也。
自汉霍光、晋安平、齐王、贾充、王导、谢安、宋江夏王葬以殊礼者,皆大辂黄屋,载纻辌车。
《晋令》曰“乘传出使,遭丧以上,即自表闻,听得白服乘骡车,到副使摄事”徐广《车服注》“传闻骡车者,犊车装而马车辕也”又车无盖者曰科车。
晋武帝时,护军将军羊琇乘羊车,司隶校尉刘毅奏弹之。
诏曰“羊车虽无制,犹非素者所服”江左来无禁也。
旧有充庭之制,临轩大会,陈乘舆车辇旌鼓於殿庭。
张衡《东京赋》云“龙路充庭,鸾旗拂霓”晋江左废绝。
宋孝武大明中修复。
上古寝处皮毛,未有制度。
后代圣人见鸟兽毛羽及其文章与草木华采之色,因染丝彩以作衣裳,为玄黄之服,以法乾坤上下之仪:观鸟兽冠胡之形,制冠冕缨蕤之饰。
虞氏作缋,采章弥文,夏后崇约,犹美黻冕。
咎繇陈《谟》,则称五服五章。
皆后王所不得异也。
周监二代,典制详密,故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设拟等差,各有其序。
《礼记·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事之重者也”太古布冠,齐则缁之。
夏曰毋追,殷曰章甫,周曰委貌,此皆三代常所□□周之祭冕,缫采备饰,故夫子曰“服周之冕”,以尽美称之。
至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玄。
至汉明帝始采《周官》、《礼记》、《尚书》诸儒说,还备衮冕之服。
魏明帝以公卿衮衣黼黻之文,拟於至尊,复损略之。
晋以来无改更也。
天子礼郊庙,则黑介帻,平冕,今所谓平顶冠也。
皂表朱绿里,广七寸,长尺二寸,垂珠十二旒。
以组为缨,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衣画而裳绣,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之象,凡十二章也。
素带广四寸,朱里,以朱缘裨饰其侧。
中衣以绛缘其领袖,赤皮蔽膝。
蔽膝,古之韨也。
绛袴,绛袜,赤幹。
未元服者,空顶介帻。
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裙,绛缘中衣,绛袴袜,黑幹。
其临轩亦衮冕也。
其朝服,通天冠,高九寸,金博山颜,黑介帻,绛纱裙,皂缘中衣。
其拜陵,黑介帻,緌单衣。
其杂服,有青赤黄白缃黑色介帻,五色纱裙,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帻,武冠。
其素服,白夹单衣。
《汉仪》,立秋日猎服缃帻。
晋哀帝初,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御读令,不应缃帻,求改用素”诏从之。
宋文帝元嘉六年,奉朝请徐道娱表“不应素帻”诏门下详议,帝执宜如旧,遂不改。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梁数随贵贱,古之缁布冠也。
文儒者之所服。
上公、卿助祭於郊庙,皆平冕,王公八旒,卿七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
王公衣山龙以下,九章也。
卿衣华虫以下,七章也。
行乡射礼,则公卿委貌冠,以皂绢为之,形如覆杯,与皮弁同制。
长七寸,高四寸。
衣黑而裳素。
其中衣以皂缘领袖。
其执事之人皮弁,以鹿皮为之。
武冠,昔惠文冠,本赵服也,一名大冠。
凡侍臣则加貂蝉。
应劭《汉官》曰“说者以金取坚刚,百炼不耗。
蝉居高食洁,口在腋下。
貂内劲悍而外温润”此因物生义,非其实也。
其实赵武灵王变胡,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侍臣,故秦、汉以来,侍臣有貂蝉也。
徐广《车服注》称其意曰“北土寒凉,本以貂皮暖额,附施於冠,因遂变成首饰乎”侍中左貂,常侍右貂。
法冠,本楚服也。
一名柱后,一名獬豸。
说者云“獬豸兽知曲直,以角触不正者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法官。
谒者高山冠,本齐服也。
一名侧注冠。
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谒者。
魏明帝以其形似通天、远游,乃毁变之。
樊哙冠,广九寸,制似平冕,殿门卫士服之。
汉将樊哙常持铁盾。
鸿门之会,项羽欲害汉王,乃裂裳以苞盾,戴入见羽。
汉承秦制,冠有十三种。
魏、晋以来,不尽施用。
今志其施用者也。
帻者,古贱人不冠者之服也。
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
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
《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
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中帻也。
知时各随所宜,后遂因冠为别”介帻服文吏,平上服武官也。
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人也。
又有纳言帻,后收,又一重,方三寸。
又有赤帻,骑吏、武史、乘舆鼓吹所服。
救日蚀,文武官皆免冠,著赤帻,对朝服,示威武也。
宋乘舆鼓吹,黑帻武冠。
汉制,祀事五郊,天子与执事所服各如方色。
百官不执事者,自服常服以从。
常服,绛衣也。
魏秘书监秦静曰“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俱玄冠绛衣而已”晋名曰五时朝服。
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
凡兵事,总谓之戎。
《尚书》云“一戎衣而天下定”《周礼》“革路以即戎”又曰“兵事韦弁服”以韎韦为弁,又以为衣裳。
《春秋左传》“戎服将事”又云“晋郤至衣韎韦之跗”注,先儒云“韎,绛色”今时伍伯衣。
说者云,五霸兵战,犹有绶绂、冠缨、漫胡,则戎服非袴褶之制,未详所起。
近代车驾亲戎中外戒严之服,无定色,冠黑帽,缀紫褾。
褾以缯为之,长四寸,广一寸。
腰有络带,以代鞶革。
中官紫褾。
外官绛褾。
又有纂严戎服,而不缀褾。
行留文武悉同。
其畋猎巡幸,则唯从官戎服,带鞶革。
文官不下缨,武官脱冠。
宋文帝元嘉中,巡幸搜狩皆如之。
救宫庙水火,亦如之。
汉制,太后入庙祭神服,绀上皂下。
亲蚕,青上缥下,皆深衣。
深衣,即单衣也。
首饰剪牦帼。
汉制,皇后谒庙服,绀上皂下。
亲蚕,青上缥下。
首饰,假髻,步摇,八雀,九华,加以翡翠。
晋《先蚕仪注》,皇后十二钅奠,步摇,大手髻,衣纯青之衣,带绶佩。
今皇后谒庙服袿襡大衣,谓之袆衣。
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钅奠蔽髻。
九嫔及公夫人五钅奠。
世妇三钅奠。
公主会见,大手髻。
其长公主得有步摇。
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
公特进列侯夫人、卿校世妇、二千石命妇年长者,绀缯帼。
佐祭则皂绢上下。
助蚕则青绢上下。
自皇后至二千石命妇,皆以蚕衣为朝服。
刘向曰“古者天子至於士,王后至於命妇,必佩玉,尊卑各有其制”《礼记》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山玄玉而朱组绶,卿大夫水苍玉而缁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缊,赤黄色。
绶者,所贯佩相承受也。
上下施韨如蔽膝,贵贱亦各有殊。
五霸之后,战兵不息,佩非兵器,韨非战仪,於是解去佩韨,留其系襚而已。
秦乃以采组连结於襚,转相结受,谓之绶。
汉承用之。
至明帝始复制佩,而汉末又亡绝。
魏侍中王粲识其形,乃复造焉。
今之佩,粲所制也。
皇后至命妇所佩,古制不存,今与外同制,秦组绶,仍又施之。
汉制,自天子至於百官,无不佩刀。
司马彪志具有其制。
汉高祖为泗水亭长,拔剑斩白蛇。
隽不疑云“剑者,君子武备”张衡《东京赋》“纡黄组,腰干将”然则自人君至士人,又带剑也。
自晋代以来,始以木剑代刃剑。
乘舆六玺,秦制也。
《汉旧仪》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此则汉遵秦也。
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
传国玺,魏、晋至今不废。
斩白蛇剑,晋惠帝武库火烧之,今亡。
晋怀帝没胡,传国玺没於刘聪,后又属石勒。
及石勒弟石虎死,胡乱,晋穆帝代,乃还天府。
虞喜《志林》曰“传国玺,自在六玺之外,天子凡七玺也”《汉注》曰“玺,印也。
自秦以前,臣下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所好。
秦以来,以玺为称,又独以玉,臣下莫得用”汉制,皇帝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
皇后金玺,绶亦如之。
於礼,士绶之色如此,后代变古也。
吴无刻玉工,以金为玺。
孙皓造金玺六枚是也。
又有麟凤龟龙玺,驼马鸭头杂印,今代则阙也。
皇太子,金玺,龟纽,纁朱绶,四采,赤、黄、缥、绀。
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亦有三梁进贤冠,佩瑜玉。
诸王,金玺,龟纽,纁朱绶,四采,赤、黄、缥、绀。
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亦有三梁进贤冠,佩山玄玉。
郡公,金章,玄朱绶。
给五时朝服,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
太宰、太傅、太保、丞相、司徒、司空,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三梁冠,佩山玄玉。
相国则绿綟绶,三采,绿、紫、绀。
綟,草名也,其色绿。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凡将军位从公者,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
佩山玄玉。
郡侯,金章,青朱绶,给五时朝服,进贤三梁冠。
佩水苍玉。
骠骑、车骑将军,凡诸将军加大者,征、镇、安、平、中军、镇军、抚军、前、左、右、后将军、征虏、冠军、辅国、龙骧将军,金章,紫绶。
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贵嫔、夫人、贵人,金章,文曰贵嫔、夫人、贵人之章。
紫绶,佩於阗玉。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银印,文曰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之印。
青绶。
佩五采琼玉。
皇太子妃,金玺,龟纽,纁朱绶。
佩瑜玉。
诸王太妃、诸长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绶,佩山玄玉。
诸王世子,金印,紫绶。
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山玄玉。
郡公侯太夫人,银印,青绶,佩水苍玉。
郡公侯太子,银印,青绶。
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侍中、散骑常侍及中常侍,给五时朝服,武冠。
貂蝉,侍中左,右常侍,皆佩水苍玉。
尚书令、仆射,铜印,墨绶。
给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尚书,给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中书监令、秘书监,铜印,墨綟绶。
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
佩水苍玉。
光禄大夫、卿、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银章,青绶。
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
佩水苍玉。
卫尉,则武冠。
卫尉,江左不置。
宋孝武孝建初始置,不检晋服制,止以九卿皆文冠及进贤两梁冠,非旧也。
司隶校尉、武尉、左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振威、奋威、扬威、广威、建武、振武、奋武、扬武、广武、左右积弩、强弩诸将军、监军,银章,青绶。
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领军、护军、城门五营校尉、东南西北中郎将,银印,青绶。
给五时朝服,武冠,佩水苍玉。
县、乡、亭侯,金印,紫绶。
朝服,进贤三梁冠。
鹰扬、折冲、轻车、扬烈、威远、宁远、虎威、材官、伏波、凌江诸将军,银章,青绶。
给五时朝服,武冠。
奋武护军、安夷抚军、护军、军州郡国都尉、奉车、驸马、骑都尉、诸护军将兵助郡都尉、水衡、典虞、牧官、典牧都尉、度支中郎将、校尉、都尉、司监都尉、材官校尉、王国中尉、宜和伊吾都尉、监淮南津都尉,银印,青绶。
五时朝服,武冠。
州刺史,铜印,墨绶。
给绛朝服,进贤两梁冠。
御史中丞、都水使者,铜印,墨绶。
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谒者仆射,铜印,墨绶。
给四时朝服,高山冠,佩水苍玉。
诸军司马,银章,青绶。
朝服,武冠。
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太子中庶子、庶子,给五时朝服,武冠。
中书侍郎,给五时朝服,进贤一梁冠。
冗从仆射、太子卫率,铜印,墨绶。
给五时朝服,武冠。
虎贲中郎将、羽林监,铜印,墨绶。
给四时朝服,武冠。
其在陛列及备卤簿,鹖尾,绛纱谷单衣。
鹖鸟似鸡,出上党。
为鸟强猛,斗不死不止。
复著鹖尾。
北军中侯、殿中监,铜印,墨绶。
给四时朝服,武冠。
护匈奴中郎将、护羌夷戎蛮越乌丸西域戊己校尉,铜印,青绶。
朝服,武冠。
郡国太守、相、内史,银章,青绶。
朝服,进贤两梁冠。
江左止单衣帻。
其加中二千石者,依卿、尹。
牙门将,银章,青绶。
朝服,武冠。
骑都督、守,银印,青绶。
朝服,武冠。
尚书左右丞、秘书丞,铜印,黄绶。
朝服,进贤一梁冠。
尚书秘书郎、太子中舍人、洗马、舍人,朝服,进贤一梁冠。
黄沙治书侍御史,银印,墨绶。
朝服,法冠。
侍御史,朝服,法冠。
关内、关中名号侯,金印,紫绶。
朝服,进贤两梁冠。
诸博士,给皂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
公府长史、诸卿尹丞、诸县署令秩千石者,铜印,墨绶。
朝服,进贤两梁冠。
江左公府长史无朝服,县令止单衣帻。
宋后废帝元徽四年,司徒右长史王俭议公府长史应服朝服,曰“《春秋国语》云:貌者情之华,服者心之文。
岩廊盛礼,衣冠为大。
是故军国异容,内外殊序。
而自顷承用,每有乖违。
府职掌人,教四方是则。
臣居毗佐,志在当官,永言先典,载怀夕惕。
按晋令,公府长史,官品第六,铜印,墨绶,朝服,进贤两梁冠。
掾、属,官品第七,朝服,进贤一梁冠。
晋官表注,亦与《令》同。
而今长史、掾、属,但著朱服而已,此则公违明文,积习成谬。
谓宜依旧制,长史两梁冠,掾、属一梁冠,并同备朝服。
中单韦幹,率由旧章。
若所上蒙允,并请班司徒二府及诸仪同三府,通为永准。
又寻旧事,司徒公府领步兵者,职僚悉同降朝不领兵者。
主簿祭酒,中单韦幹并备,令史以下,唯著玄衣。
今府既开公,谨遵此制。
其或有署台位者,玄服为宜。
按《令》称诸有兼官,皆从重官之例。
寻内官为重,其署台位者,悉宜著位之服,不在玄服之例。
若署诸卿寺位兼府职者,虽三品,而卿寺为卑,则宜依公府玄衣之制。
服章事重,礼仪所先,请台详服”
议曹郎中沈俣之议曰“制珪象德,损替因时。
裁服象功,施用随代。
车旗变於商、周,冠佩革於秦、汉,岂必殊代袭容,改尚沿物哉。
夫边貂假幸侍之首,贱帻登尊极之颜,一适时用,便隆后制。
况朱裳以朝,缅倾百祀,韦幹不加,浩然惟旧。
服为定章,事成永则。
其俭之所秉,会非古训。
青素相因,代有损益,何事弃盛宋之兴法,追往晋之颓典。
变改空烦,谓不宜革”俭又上议曰“自顷服章多阙,有违前准。
近议依令文,被报不宜改革,又称左丞刘议,按令文,凡有朝服,今多阙亡。
然则文存服损,非唯铉佐,用舍既久,即为旧章。
如下旨,伏寻皇宋受终,每因晋旧制,律令条章,同规在昔。
若事有宜,必合惩改,则当上关诏书,下由朝议,县诸日月,垂则后昆。
岂得因外府之乖谬,以为盛宋之兴典。
用晋氏之律令,而谓其仪为颓法哉。
顺违从失,非所望於高议。
申明旧典,何改革之可论。
又左丞引令史之阙服,以为铉佐之明比。
夫名位不同,礼数异等,令史从省,或有权宜。
达官简略,为失弥重。
又主簿、祭酒,备服於王庭,长史、掾、属,朱衣以就列。
於是伦比,自成矛盾。
此而可忍,孰不可安。
将引令以遵旧,台据失以为例,研详符旨,良所未譬。
当官而行,何强之有,制令昭然,守以无贰”俣之又议“云火从物,沿损异仪,帝乐五殊,王礼三变,岂独大宋造命,必咸仍於晋旧哉。
夫宗社疑文,庭庙阙典,或上降制书,下协朝议,何乃铉府佐属裳黻,稍改白虎之诏,断宣室之畴咨乎。
又许令史之从省,咎达官之简略。
律苟可遵,固无辨於贵贱。
规若必等,亦何关於权宜。
一用一舍,弥增其滞。
且佐非韦幹之职,吏本朝服之官,凡在班列,罔不如一,此盖前令违而遂改,今制允而长用也。
爵异服殊,宁会矛盾之譬。
讨论疑制,焉取强弱之辨。
府执既革之余文,台据永行之成典,良有期於无固,非所望於行迷”参详并同俭,议遂寝。
诸军长史、诸卿尹丞、狱丞、太子保傅詹事丞、郡国太守相内史、丞、长史、诸县署令长相、关谷长、王公侯诸署令、长、司理、治书、公主家仆,铜印,墨绶。
朝服,进贤一梁冠。
江左太子保傅卿尹詹事丞,皂朝服。
郡丞、县令长,止单衣帻。
公车司马、太史、太医、太官、御府、内省令、太子诸署令、仆、门大夫、陵令,铜印,墨绶。
朝服,进贤一梁冠。
太子率更、家令、仆,铜印,墨绶。
给五时朝服,进贤两梁冠。
黄门诸署令、仆、长,铜印,墨绶。
四时朝服,进贤一梁冠。
黄门冗从仆射监、太子寺人监,铜印,墨绶。
给四时朝服,武冠。
公府司马、诸军城门五营校尉司马、护匈奴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乌丸戊己校尉长史、司马,铜印,墨绶。
朝服,武冠。
江左公府司马无朝服,余止单衣帻。
廷尉正、监、平,铜印,墨绶。
给皂零辟朝服,法冠。
王郡公侯郎中令、大农,铜印,青绶。
朝服,进贤两梁冠。
北军中候丞,铜印,黄绶。
朝服,进贤一梁冠。
太子常从虎贲督、校督、司马虎贲督,铜印,墨绶。
朝服,武冠。
殿中将军,银章,青绶。
四时朝服,武冠。
宋末不复给章绶。
水衡、典虞、牧官、典牧、材官、州郡国都尉、司马,铜印,墨绶。
朝服,武冠。
诸谒者,朝服,高山冠。
门下中书通事舍人令史、门下主事令史,给四时朝服,武冠。
尚书典事、都水使者参事、散骑集书中书尚书令史、门下散骑中书尚书令史、录尚书中书监令仆省事史、秘书著作治书、主书、主玺、主谱令史、兰台殿中兰台谒者都水使者令史、书令史,朝服,进贤一梁冠。
江左凡令史无朝服。
节骑郎,朝服,武冠。
其在陛列及备卤簿,著鹖尾、绛纱縠单衣。
殿中中郎将校尉、都尉、黄门中郎将校尉、殿中太医校尉、都尉,银印,青绶。
四时朝服,武冠。
关外侯,银印,青绶。
朝服,进贤两梁冠。
左右都候、阊阖司马、城门候,铜印,墨绶朝服,武冠。
王郡公侯中尉,铜印,墨绶。
朝服,武冠。
部曲督护、司马史、部曲将,铜印。
朝服,武冠。
司马史,假墨绶。
太中中散谏议大夫、议郎、郎中、舍人,朝服,进贤一梁冠。
秩千石者,两梁。
城门令史,朝服,武冠。
江左凡令史无朝服。
诸门仆射佐史、东宫门吏,皂零辟朝服。
仆射东宫门吏,却非冠。
佐史,进贤冠。
宫内游徼、亭长,皂零辟朝服,武冠。
太医校尉、都尉、总章协律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青绶。
朝服,武冠。
小黄门,给四时朝服,武冠。
黄门谒者,给四时朝服,进贤一梁冠。
朝贺通谒时,著高山冠。
黄门诸署史,给四时朝服,武冠。
中黄门黄门诸署从官寺人,给四时科单衣,武冠。
殿中司马、及守陵者、殿中太医司马,铜印,墨绶。
给四时朝服,武冠。
太医司马,铜印。
朝服,武冠。
总章监鼓吹监司律司马,铜印,墨绶。
朝服。
鼓吹监总章协律司马,武冠。
总章监司律司马,进贤一梁冠。
诸县署丞、太子诸署丞、王公侯诸署及公主家丞,铜印,黄绶。
朝服,进贤一梁冠。
太医丞,铜印。
朝服,进贤一梁冠。
黄门诸署丞,铜印,黄绶。
给四时朝服,进贤一梁冠。
黄门称长、园监,铜印,黄绶。
给四时朝服,武冠。
诸县尉、关谷塞护道尉,铜印,黄绶。
朝服,武冠。
江左止单衣帻。
洛阳卿有秩,铜印,青绶。
朝服,进贤一梁冠。
宣威将军以下至裨将军,铜印。
朝服,武冠。
其以此官为刺史、郡守、若万人司马虎贲督以上、及司马史者,皆假青绶。
平虏武猛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
朝服,武冠。
其以此官为千人司马虎贲督以上、及司马史者,皆假青绶。
别部司马、军假司马,银印。
朝服,武冠。
图像都匠行水中郎将、校尉、都尉,银印,青绶。
朝服,武冠。
若非以工伎巧能特加此官者,羽林长郎,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
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
朝服,武冠。
其长郎壮士,武弁冠。
在陛列及卤簿,服绛縠单衣。
陛下甲仆射主事吏将骑、廷上五牛旗假使虎贲,在陛列及备卤簿,服锦文衣,武冠,鹖尾。
陛长,假铜印,墨绶,旄头。
羽林在陛列及备卤簿,服绛科单衣,上著韦画要襦,假旄头。
举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守陵虎贲,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
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
守陵虎贲,给绛科单衣,武冠。
殿中冗从虎贲、殿中虎贲、及守陵者持钑戟冗从虎贲,佩武猛都尉以下印者,假青绶。
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
绛科单衣,武冠。
持椎斧武骑虎贲、五骑传诏虎贲、殿中羽林及守陵者太官尚食虎贲、称饭宰人、诸官尚食虎贲,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假青绶。
别部司马以下,假墨绶。
给绛蠙,武冠。
其在陛列及备卤簿,五骑虎贲,服锦文衣,鹖尾。
宰人服离支衣。
黄门鼓吹、及钉官仆射、黄门鼓吹史主事、诸官鼓吹、尚书廊下都坐门下守皞、殿中威仪驺、虎贲常直殿黄云龙门者、门下左右部虎贲羽林驺、给传事者诸导驺、门下中书守皞,给绛蠙,武冠。
南书门下虎贲羽林驺、兰台五曹节藏射廊下守皞、威仪、发符驺、都水使者黄沙廊下守皞、谒者、录事、威仪驺、河堤谒者驺、诸官谒者驺,绛蠙,武冠。
给其衣服,自如故事。
大谁士皂科单衣,樊哙冠。
卫士墨布皞,却敌冠。
凡此前众职,江左多不备,又多阙朝服。
诸应给朝服佩玉,而不在京都者,给朝服。
非护乌丸羌夷戎蛮诸校尉以上及刺史、西域戊己校尉,皆不给佩玉。
其来朝会,权时假给,会罢输还。
凡应朝服者,而官不给,听自具之。
诸假印绶而官不给鞶囊者,得自具作。
其但假印不假绶者,不得佩绶。
鞶,古制也。
汉代著鞶囊者,侧在腰间。
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
然则以此囊盛绶也。
或盛或散,各有其时乎。
朝服一具,冠帻各一,绛绯袍、皂缘中单衣领袖各一领,革带袷裤各一,幹、袜各一量,簪导饷自副。
四时朝服者,加绛绢黄绯青绯皂绯袍单衣各一领。
五时朝服者,加给白绢袍单衣一领。
诸受朝服,单衣七丈二尺,科单衣及皞五丈二尺,中衣绢五丈,缘皂一丈八尺,领袖练一匹一尺,绢七尺五寸。
给裤练一丈四尺,缣二丈。
袜布三尺。
单衣及皞袷带,缣各一段,长七尺。
江左止给绢各有差。
宋元嘉末,断不复给,至今。
山鹿、豽、柱豽白豽、施毛狐白领、黄豹、斑白鼲子、渠搜裘、步摇、八钅奠、蔽结、多服蝉、明中、欋白,又诸织成衣帽、锦帐、纯金银器、云母从广一寸以上物者,皆为禁物。
诸在官品令第二品以上,其非禁物,皆得服之。
第三品以下,加不得服三钅奠以上、蔽结、爵叉、假真珠翡翠校饰缨佩、杂采衣、杯文绮、齐绣黻、钅適离、袿袍。
第六品以下,加不得服金钅奠、绫、锦、锦绣、七缘绮、貂豽裘、金叉环铒、及以金校饰器物、张绛帐。
第八品以下,加不得服罗、纨、绮、縠,杂色真文。
骑士卒百工人,加不得服大绛紫襈、假结、真珠珰珥、犀、玳瑁、越叠、以银饰器物、张帐、乘犊车,履色无过绿、青、白。
奴婢衣食客,加不得服白帻、茜、绛、金黄银叉、环、铃、钅適、铒,履色无过纯青。
诸去官及薨卒不禄物故,家人所服,皆得从故官之例。
诸王皆不得私作禁物,及罽碧校鞍,珠玉金银错刻镂雕饰无用之物。
天子坐漆床,居朱屋。
史臣按《左传》,丹桓宫之楹。
何休注《公羊》,亦有朱屋以居。
所从来久矣。
漆床亦当是汉代旧仪,而《汉仪》不载。
寻所以必朱必漆者,其理有可言焉。
夫珍木嘉树,其品非一,莫不植根深且,致之未易。
藉地广之资,因人多之力,则役苦费深,为敝滋重。
是以上古圣王,采椽不斫,斫之则惧刻桷雕楹,莫知其限也。
哲人县鉴微远,杜渐防萌,知采椽不惬后代之心,不斫不为将来之用,故加朱施漆,以传厥后。
散木凡材,皆可入用。
远探幽旨,将在斯乎。
殿屋之为员渊方井兼植荷华者,以厌火祥也。
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於腰带。
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
绅垂三尺。
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
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
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官不簪。
加内侍位者,乃簪之。
手板,则古笏矣。
尚书令、仆射、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笏。
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缀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
或云汉代以盛奏事,负荷以行,未详也。
魏文帝黄初三年,诏赐汉太尉杨彪几杖,待以客礼。
延请之日,使挟杖入朝。
又令著鹿皮冠。
彪辞让,不听。
乃使服布单衣皮弁以见。
《傅玄子》曰“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
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兼巾”
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夹,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
本施军饰,非为国容也。
徐爰曰“俗说夹本未有歧,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歧,谓之为善,因而弗改”通以为庆吊服。
巾以葛为之,形如夹,而横著之,古尊卑共服也。
故汉末妖贼以黄为巾,时谓之“黄巾贼”今国子太学生冠之,服单衣以为朝服,执一卷经以代手板。
居士野人,皆服巾焉。
徐爰曰“帽名犹冠也。
义取於蒙覆其首。
其本纚也。
古者有冠无帻,冠下有纚,以缯为之。
后世施帻於冠,因裁纚为帽。
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史臣案晋成帝咸和九年制,听尚书八座丞郎、门下三省侍郎乘车白帢低帻出入掖门。
又二宫直宫著乌纱夹。
然则士人宴居,皆著帢矣。
而江左时野人已著帽,士人亦往往而然,但其顶圆耳。
后乃高其屋云。
古者人君有朝服,有祭服,有宴服,有吊服。
吊服皮弁疑衰,今以单衣黑帻为宴会服,拜陵亦如之。
以单衣白夹为吊服,修敬尊秩亦服之也。
单衣,古之深衣也。
今单衣裁制与深衣同,唯绢带为异。
深衣绢帽以居丧,单衣素帢以施吉。
晋武帝泰始三年,诏太宰安平王孚服侍中之服,赐大司马义阳王望衮冕之服。
四年,又诏赵、乐安、燕王服散骑常侍之服。
十年,赐彭城王衮冕之服。
伪楚桓玄将篡,亦加安帝母弟太宰琅邪王衮冕服。
宋兴以来,王公贵臣加侍中、散骑常侍,乃得服貂珰也。
宋孝武孝建元年,丞相南郡王义宣,二年,雍州刺史武昌王浑,又有异图。
世祖嫌侯王强盛,欲加减削。
其年十月己未,大司马江夏王义恭、骠骑大将军竟陵王诞表改革诸王车服制度,凡九条,表在《义恭传》。
上因讽有司更增广条目。
奏曰“车服以庸,《虞书》茂典。
名器慎假,《春秋》明诫。
是以尚方所制,禁严汉律,诸侯窃服,虽亲必罪。
自顷以来,下僭弥盛。
器服装饰,乐舞音容,通於王公,达於众庶。
上下无辨,人志靡一。
今表之所陈,实允礼度。
九条之格,犹有未尽,谨共附益,凡二十四条。
听事不得南向坐,施帐并沓。
蕃国官正冬不得跣登国殿,及夹侍国师传令及油戟。
公主王妃传令,不得朱服。
舆不得重杠。
鄣扇不得雉尾。
剑不得鹿卢形。
槊毦不得孔雀白鷩。
夹毂队不得绛袄。
平乘诞马不得过二匹。
胡伎不得彩衣。
舞伎正冬著袿衣,不得庄而蔽花。
正冬会不得铎舞、杯柈舞。
长褵伎、褷舒、丸剑、博山伎、缘大橦伎、升五案伎,自非正冬会奏舞曲,不得舞。
诸妃主不得著衮带。
信幡,非台省官悉用绛。
郡县内史相及封内官长,於其封君,既非在三,罢官则不复追敬,不合称臣,正宜上下官敬而已。
诸镇常行,车前后不得过六队,白直夹毂,不在其限。
刀不得过银铜为装。
诸王女封县主、诸王子孙袭封王王之妃及封侯者夫人行,并不得卤簿。
诸王子继体为王者,婚姻吉凶,悉依诸国公侯之礼,不得同皇弟皇子。
车舆不得油幢,轺车不在其限。
平乘舫皆平两头作露平形,不得拟像龙舟,悉不得朱油。
帐钩不得作五花及竖笋形。
若先有器物者,悉输送台臧。
书到后二十日期,若有窃玩犯禁者,及统司无举纠,并临时议罪”诏可。
车前五百者,卿行旅从,五百人为一旅。
汉氏一统,故去其人,留其名也。
宋孝武孝建二年十一月乙巳,有司奏“侍中祭酒何偃议:自今临轩,乘舆法服,焘华盖,登殿宜依庙斋以夹御,侍中、常侍夹扶上殿,及应为王公兴,又夹扶,毕,还本位。
求详议”曹郎中徐爰参议“宜如省所称,以为永准”诏可。
孝建三年五月壬戌,有司奏“案汉胡广、蔡邕并云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六国,兼其车服,故王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
尚书、御史乘之。
最后一车,悬豹尾。
法驾则三十六乘。
检晋江左逮至於今,乘舆出行,副车相承五乘”尚书令建平王宏参议“八十一乘,义兼九国,三十六乘无所准,并不出经典。
自邕、广传说,又是从官所乘,非帝者副车正数。
江左五乘,俭不中礼。
案《周官》云:上公九命,贰车九乘。
侯伯七命,车七乘。
子男五命,车五乘。
然则帝王十二乘”诏可。
大明元年九月丁未朔,有司奏“未有皇太后出行副车定数,下礼官议正”博士王燮之议“《周礼》,后六服五路之数,悉与王同,则副车之制,不应独异。
又《记》云:古者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
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
郑注云: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寝一,燕寝五。
推所立每与王同,礼无降亦明矣。
皇太后既礼均至极,弥不应殊。
谓并应同十二乘”通关为允。
诏可。
大明四年正月戊辰,尚书左丞荀万秋奏“《籍田仪注》,皇帝冠通天冠,朱珣,青介帻,衣青纱袍。
侍中陪乘,奉车郎秉辔。
案《汉·舆服志》曰:通天冠,乘舆常服也。
若斯岂可以常服降千亩邪。
《礼记》曰: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珣,躬秉耒耜。
郑玄注《周官》司服曰:六服同冕,尊故也。
时服虽变,冕制不改。
又潘岳《藉田赋》云:常伯陪乘,太仆秉辔。
推此,舆驾藉田,宜冠冕,璪十二旒,朱珣,黑介帻,衣青纱袍。
常伯陪乘,太仆秉辔。
宜改仪注,一遵二《礼》,以为定仪”诏可。
大明四年正月己卯,有司奏“南郊亲奉仪注,皇帝初著平天冠,火龙黼黻之服。
还,变通天冠,绛纱袍。
庙祠亲奉,旧仪,皇帝初服与郊不异,而还变著黑介帻,单衣即事,乖体。
谓宜同郊还,亦变著通天冠,绛纱袍。
又旧仪乘金根车,今五路既备,依《礼》玉路以祀,亦宜改金根车为玉路”诏可。
大明六年八月壬戌,有司奏“《汉仪注》大驾卤簿,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卿御。
法驾,侍中参乘,奉车郎御。
晋氏江左,大驾未立,故郊祀用法驾,宗庙以小驾。
至於仪服,二驾不异。
拜陵,御服单衣帻,百官陪从,朱衣而已,亦谓之小驾,名实乖舛。
考寻前记,大驾上陵,北郊。
周礼宗庙於昊天有降,宜以大驾郊祀,法驾祠庙,小驾上陵,如为从序。
今改祠庙为法驾卤簿,其军幢多少,临时配之。
至尊乘玉路,以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小辇轮御轺衣书等车为副。
其余并如常仪”诏可。
大明七年二月甲寅,舆驾巡南豫、兖二州,冕服,御玉路,辞二庙。
改服通天冠,御木路,建大麾,备春搜之典。
明帝太始四年五月甲戌,尚书令建安王休仁参议“天子之子,与士齿让,达於辟雍,无生而贵者也。
既命而尊,礼同上公。
周制五等,车服相涉,公降王者,一等而已。
王以金路赐同姓诸侯,象及革木,以赐异姓侯伯,在朝卿士,亦准斯礼。
按如此制,则东宫应乘金路。
自晋武过江,礼仪疏舛,王公以下,车服卑杂。
唯有东宫,礼秩崇异,上次辰极,下绝侯王。
而皇太子乘石山安车,义不见经,事无所出。
《礼》所谓金、玉路者,正以金玉饰辂诸末耳。
左右前后,同以漆画。
秦改周辂,制为金根,通以金薄,周匝四面。
汉、魏、二晋,因循莫改。
逮於大明,始备五辂。
金玉二制,并类金根,造次瞻睹,殆无差别。
若锡之东储,於礼嫌重,非所以崇峻陛级,表示等威。
且《春秋》之义,降下以两,臣子之义,宜从谦约。
谓东宫车服,宜降天子二等,骖驾四马,乘象辂,降龙碧旗九叶。
进不斥尊,退不逼下,沿古酌时,於礼为衷”诏可。
泰始四年八月甲寅,诏曰“车服之饰,象数是遵。
故盛皇留范,列圣垂制。
朕近改定五路,酌古代今,修成六服,沿时变礼。
所施之事,各有条叙。
便可付外,载之典章。
朕以大冕纯玉缫,玄衣黄裳,乘玉辂,郊祀天,宗祀明堂。
又以法冕五彩缫,玄衣绛裳,乘金路,祀太庙,元正大会诸侯。
又以饰冠冕四彩缫,紫衣红裳,乘象辂,小会宴飨,饯送诸侯,临轩会王公。
又以绣冕三彩缫,朱衣裳,乘革路,征伐不宾,讲武校猎。
又以宏冕二彩缫,青衣裳,乘木辂,耕稼,飨国子。
又以通天冠,朱纱袍,为听政之服”
泰始六年正月戊辰,有司奏“被敕皇太子正冬朝驾,合著衮冕九章衣不”仪曹郎丘仲起议“案《周礼》,公自衮冕以下。
郑注:衮冕以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天子之服也。
伏寻古之上公,尚得服衮以朝。
皇太子以储副之尊,率土瞻仰。
愚谓宜式遵盛典,服衮冕九旒以朝贺”兼左丞陆澄议“服冕以朝,实著经典。
秦除六冕之制,至汉明帝始与诸儒还备古章。
自魏、晋以来,宗庙行礼之外,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每加侍官。
今皇太子承乾作副,礼绝群后,宜遵圣王之盛典,革近代之陋制。
臣等参议,依礼,皇太子元正朝贺,应服衮冕九章衣。
以仲起议为允。
撰载仪注”诏可。
后废帝即位,尊所生陈贵妃为皇太妃,舆服一如晋孝武太妃故事,唯省五牛旗及赤旗。
点击查看与:宋书卷十八·志第八·礼五 有关内容
最新文章 |
热门文章 |
推荐文章 |
史书旧唐书之卷三十志第十原文全文在线阅读,主要内容为◎音乐三 贞观二年,太常少卿祖孝孙既定雅乐,至六年,诏褚亮、虞世南、魏徵等分制乐章……等 阅读全文→
史书旧唐书之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原文全文在线阅读,主要内容为○郭虔瓘(张嵩)郭知运(子英杰)王君〈毚中"兔改大"〉(贾师顺附)张守珪牛仙客王忠嗣 郭虔瓘,齐州.. 阅读全文→
史书旧唐书之卷一百八十九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原文全文在线阅读,主要内容为◎儒学下 ○邢文伟高子贡郎余令路敬淳王元感王绍宗韦叔夏祝钦明郭山惲柳冲卢粲尹知章(孙.. 阅读全文→
史书旧唐书之卷一百列传第五十原文全文在线阅读,主要内容为○尹思贞李杰解琬毕构苏珦(子晋)郑惟忠王志愔卢从愿李朝隐裴漼(从祖弟宽)王丘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也….. 阅读全文→
史书旧唐书之卷一百九十六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原文全文在线阅读,主要内容为◎吐蕃下 永泰二年二月,命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杨济修好于吐蕃……等 阅读全文→
史书旧唐书之卷一百四列传第五十四原文全文在线阅读,主要内容为○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高仙芝,本高丽人也……等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