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
【原文】
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贤之化也。非贤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贤。有侁氏②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③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④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⑤送女。故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相得然后乐。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若,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功名之成固不独。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奋⑥而好独者,则名号必废熄,社稷必危殆。故黄帝立四面⑦,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⑧,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注释】
①本味:就是想要得到美味必求其根本的意思。这篇是借滋味来说作为君王的治国方法。②有侁(shēn)氏:古代部落名称,就是有莘氏。③烰(fú)人:厨师。④臼:就是舂米的器具,多用石头制成。⑤媵(yìnɡ):用作动词,陪嫁的臣仆。⑥奋:矜,自负。⑦立四面:使人四面出求贤人,得到就立为辅佐大臣。⑧伯阳、续耳:舜七友中的两人,都是贤德的人。
【译文】
寻求事物的根本,有十天就可以找到,寻求它的枝末,即使有很长时间也没有收获。功名的建立,要经由事物的根本,获得贤人的教化指点,不是贤明之人又怎能知道事情的变化?所以说,立功名的根本还是在于得到贤人。有个有莘氏部落的女子去采桑,在枯了的桑林中拾到一个婴儿,她把他献给了她的君王,君王叫厨师养育这个婴儿,并弄明白这是什么回事。臣下弄明白后,对君王说:“他的母亲住在伊水的上游,有了身孕,梦见神人对她说:‘如果你看见臼从水中浮出来,你就往东跑,千万不要回头。’第二天,她真的看见臼浮出水面,她告诉了她的邻居后就往东跑了十里。她回头再看看村庄时,村庄已经被水淹没了,她自己也变作了枯桑。”所以,君王给这个孩子起了伊尹的名字,这是伊尹生于枯桑的缘故。伊尹长大后很贤明,汤知道后就派人到有莘氏处请他。有莘氏的人不同意。伊尹也很想归附汤。于是汤就向有莘氏的女子求婚,有莘氏的人高兴了,让伊尹作陪女出嫁的人。所以说,贤明的人为了寻求有道之士不择手段。有道之士寻求贤明君王,也无所不用。明王贤臣相互默契都很快乐。他们不相谋划就很亲近,不相约定就互相信任,共同努力竭心尽智,不怕困难,不避危险,心意欢乐,这就是成就大功名的办法。功名的成就必定不是只有一方。如果士中有孤傲而自恃其能干的,人主有自强却喜好独自干的,那么他们的美名会熄灭,国家一定会有危险。所以黄帝向四方求贤,得到贤人后就立为辅佐大臣。舜得到了伯阳、续耳的辅助之后才得以成功,凡是四方贤人的道德、品行,两位圣王都全了解,因而没有失落。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①,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②,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白千里也。
【注释】
①太山:泰山,在今山东省。②少选之间:一会儿的时间。
【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声。伯牙刚弹琴时心志在泰山,钟子期说:“琴弹得好啊,巍巍然像泰山。”一会儿,伯牙的心志又在于流水了,钟子期说:“琴弹得好啊,浩浩汤汤就像流水一样。”钟子期死了,伯牙把琴摔破,弄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知音了。不仅弹琴是这样,贤明的人也不会为不知音的人所用。虽然有贤能的人,却没有礼让地去接近他,贤能的人又由哪里去尽他的忠心呢?如同驾驭得不好,千里马也不会自己驰骋千里一样。
【原文】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衅以牺①。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②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③,雋觾之翠,述荡④之,旄象之约。流沙⑤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⑥,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鳟⑦,东海之鲕。醴水⑧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⑨百碧。雚水⑩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菜之美者:昆仑之苹,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馀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注释】
①祓(fú):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爝(jué)以爟(ɡuàn)火:祛除不祥的火。衅(xìn)以牺:用祭祀的畜生的血来涂祭器;(jiā),纯色的雄猪。②玃(jué):同“攫”,用手搏取。③獾獾(ɡuàn):灌灌鸟,其形不详。炙,掌。④述荡:兽名。⑤流沙:古代的地名,在敦煌的西部。⑥丸:卵。⑦鳟(zūn):鱼的名称。⑧醴水:水名。在湖南省,流入洞庭湖。⑨有珠:指体内含珠。⑩雚水:古代河流的名称。苹:水生的野菜。指姑:就是姑余。山的名称,在东南方。赤木、玄木:传说吃了这两棵树的叶子可以成为仙人。阳华:就是华阳。芸:芳菜,生长在吴越一带的地方。浸渊:深渊。招摇:山名,在贵阳。鳣鲔(zhānwěi):鱼的名称。醢(hǎi):肉酱。宰揭:古山名。三危:西极山名。止:之、往。
【译文】
汤得到了伊尹,在宗庙为他举行除灾祈福。次日,布置了朝堂行礼而接见他。伊尹为汤论说最美的味道。汤说:“可以做吗?”伊尹回答说:“您的国家太小了,不足以来供置这些东西,要您成了天子才可以具备条件。三群的动物,水中的腥,肉食的臊,食草的膻,臭的、恶的、莸草、甘草都有用处。所有的味道的根本,水是第一的。五种味道三种调料,九次煮开、九次变化,火候是关键,或快或慢,减去腥味去掉臊味除掉膻味。味道调和的事,一定用酸、甜、苦、辣、咸,谁先谁后谁多谁少,那很精妙,却都从这里产生。鼎中的味道变化是很精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同射箭驾马的精妙,阴阳的变化,四季的规律。所以,时间虽久却不会坏弊,熟了却不烂。甜、酸、咸、辣,味道正合适。味道清淡而不薄,肥厚而不腻,味道最好的肉有:猩猩的唇,灌灌鸟的脚掌,燕雀的尾肉,野兽述荡的蹄肉,牛的短尾巴。在流沙的西面,丹山的南面,有凤的蛋,沃国人就吃这个。美味的鱼有:洞庭鱼,东海鲕鱼,醴水的朱鳖,六只脚,皮如同百串珠子。雚水的鱼,名叫鳐,形状像鲤鱼却有翅膀,常常夜里从西海飞到东海。美味的菜有:昆仑的大藻,寿木的花。指姑东面是中容国,有红木、黑木的叶子。馀瞀的南边,南极的石崖旁,有菜名叫嘉树,青色。阳华山的芸、云梦泽的芹、具区泽的菁、深渊的土英草。调和使味道美的调料有:阳朴的姜、招摇的桂、越骆的菌,鳣鲔的酱,大夏的盐,宰揭的露,雪白如玉的长泽的石卵。美味的饭有:玄山的稻禾、不周山的小米、阳山的黄黍、南海黑黍。美味的水有:三危山的露水,昆仑山的井水,沮江的山丘有瑶水,曰山的水,高泉山下有涌泉,是冀州的水源。美味的果子有:沙棠果,常山之北、投渊上游,有百果,是升天的帝王们所吃的果子。箕山东边的青岛有甘栌,江浦的橘子,云梦的柚子,汉水上游的石耳。要得到它们,得用‘青龙’、‘遗风’等俊美的快马,只有先成了天子,不然就不可能完全领略这些美味。天子不是可以强取的,而必须先知道素王九主的道。道存在于自身却施于天下万物,自身修养成素王九主的道,也就成了天子,成了天子那所有的美味也就齐备了。所以说,审察近处的就可以了解远处的,成就了自身也就成就了他人。圣人的道简约,哪里用得着去做费大力做但见效少的事呢!”
点击查看与: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 有关内容
最新文章 |
热门文章 |
推荐文章 |
本文是《老子》之第六十二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等内容,载有多版本核对后的原文及后人的精彩译文…… 阅读全文→
本文是《老子》之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①若缺,其用不弊……等内容,载有多版本核对后的原文及后人的精彩译文…… 阅读全文→
本文是《老子》之第三十六章[原文]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③,必固与之④……等内容,载有多版本核对后的原文.. 阅读全文→
本文是《老子》之第三章[原文]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等内容,载有多版本核对后的原文及后人的精彩译文…… 阅读全文→
本文是《老子》之第七十一章[原文]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等内容,载有多版本核对后的原文及后人的精彩译文…… 阅读全文→
本文是《老子》之第五十四章[原文]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等内容,载有多版本核对后的原文及后人的精彩译文……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