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间,资本主义洪流在西欧风起云涌,外商来华贸易日渐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开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居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的华侨同胞,可谓是内外皆无助。
这一政策指导下的雍正明显地对外来文化也有一种抵制(其实不如说是对这些外来先进文化可能危及自身落后统治的恐惧).于是乎有了雍正大规模驱逐传教士的事件。这一事件,一是因罗马教廷有派教士控制中国的幻想,即引起了中国封建皇权与西方宗教神权的冲突;二则是基督教的传播吸引了一定程度的中国下层民众,这当然会使清朝统治者不安。这一措施在鸦片战争前一直承袭,成为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客观上使清帝国处于对外一无所知的闭塞状态;而另一方面,使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和敌视,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使之在国际舞台陷入孤立境地。这种拒绝与世界交往的态度, 并未起到任何保护中国的作用,相反却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这种典型可笑的掩耳盗铃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应对外界变化的驼鸟政策,实在可笑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