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内部的权力之争是极端残酷,而又极其复杂的。皇太极即汗位的第二天,为了控制政局,稳定人心,他亲率代善等大小贝勒十四人向天地发誓说:"皇太极谨告于皇天后土,今我诸兄弟子侄。以家国人民之重推我为君。敬绍皇考之业,钦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长,不爱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义之事而故为之,兄弟子侄微有过愆,遂削夺皇考所予户口,或贬或诛,天地鉴谴,夺其寿算。"(《清实录》)接着,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个大贝勒和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岳托、硕托、萨哈廉和豪格等诸贝勒也都对天发了誓。当时,皇太极又向三大贝勒行三拜大礼,宣称以后对他们不以臣礼相待,而以兄礼事之,规定四人同时面南而坐受朝,共听国政。但是,随着封建制的发展,需要的是政权的高度集中,为此,皇太极即位后不久,又一反常态,改这种四人同时面南而坐受朝的朝仪制度,为他一人面南正中而坐受朝,三大贝勒与其他贝勒一样分立两厢,这个变化进一步突出了皇太极的汗王地位。
皇太极为了加强皇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能与他抗衡的三大贝勒。首先,创建旗务大臣制度。八旗中的各旗都设总管旗务大臣一人,称总管旗务八大臣(又称八固山额真)。总管旗务大臣有权总理本旗一切事务,并与诸贝勒一起参预议政国事,"出猎行师,议定启奏,各领本旗兵行,凡国中大小事,皆听稽查。"(蒋良骐《东华录》)另外,每旗再设佐管旗务大臣二人(八旗共十六人),"佐理国政,审断狱讼"(同上),不出兵驻防。若出兵驻防时,每旗再增设调遣大臣二人(八旗共十六人),"以时调遣,仍审理词讼"(同上)。这些官职的增设,使各旗旗主诸王贝勒的权力分散,削弱了他们在本旗中所享有的操纵一切的特权,从而保证了皇太极的集权统治。其次,废除四大贝勒按月分值制度。早在天命六年二月,努尔哈赤就命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四个大贝勒按月轮流分值,国中一切机务,均由值月贝勒掌理。皇太极即位以后,仍照常实行这种制度,直到天聪三年,皇太极以"向因值月之故,一切机务辄烦诸兄经理",负担太重为由,正式宣布废除这个制度,一切军国政务,"嗣后可令弟侄辈代之"。这样名义上是减轻诸兄的负担,而实际上这些弟侄辈遇事当然不敢做主,必然均由皇太极一人处理和裁决。从此就彻底解除了三大贝勒掌理国中机务的权力,大权都榘中到皇太极一人之手。
天聪四年五月,三大贝勒中的阿敏,因擅自放弃永平、滦州、迁安和遵化四城的守卫,获罪被幽禁而死;莽古尔泰在天聪五年的大凌河之役中,与皇太极争役于城西山冈,皇太极当众指责莽古尔泰所领军士"凡有差遣,每致违误",莽古尔泰不服,认为皇太极"何独与我为难?我固承顺,乃犹欲杀我耶?"(《清史稿》)随抽刃出鞘,频目视之,后被他同母弟德格类推开。但终以御前持刀"大不敬"之罪,革去大贝勒而降为多罗贝勒,并剥夺五个牛录,罚银万两,后不久暴病而死,其所领的正蓝旗也归了皇太极。余下的代善,几经打击,被迫处于惟命是从的状态。至此,三大贝勒之名,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了。这样,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皇太极的汗位统治大大巩固了,从而也推动了后金政权的各项政治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后金势力的发展和对明战争的不断胜利,天聪九年又从元顺帝的后裔林丹汗的大妃--苏泰太后的手里得到了传国玉玺。随于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将"大金"国号改为"大清",年号改为"崇德",并用"满洲"代替"女真"旗号。同时,皇太极在以代善为首的诸贝勒大臣的恭推之下,祭告天地,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
皇太极改国号的做法,具有远大的战略思想。第一,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对汉族的掠夺和压迫是极其残酷的,废去"金"的国号和"女真"族号,正是为了避免刺激汉族人的历史回忆,减少民族抵触情绪;第二,朱姓建立的明朝,按汉族的传统说法,其中的"朱"、"明"两字,均含有"火"之意,按传统五行相克的说法,"火"正克的是"金",这在明金争雄之际,于金不利,反之,将"金"改为"清",而汉字的"清"及"满洲"诸字,均有"水"字旁,包含着"水"灭"火"之意。在封建社会中,这种迷信的观念是不可疏忽的大问题,皇太极可能也了解到这一点。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皇太极有争夺明朝天下的充分信心和远大抱负。
清朝建立以后,皇太极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继续接受封建制度,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政治制度,特别是官制方面的改革。
他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脱离原八旗制度的国家行政机构,仿照明朝封建制度的形式,继天聪五年创建六部之后,又于崇德元年改文馆为内阁形式的"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等,又设都察院,特别注意吸收和利用汉族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参预政权,这些措施的实行,进一步加速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与此同时,皇太极也加强了宫闱制度的创建。在后金时期,后宫没建什么后妃制度,汗王的妻室,"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清史稿》)。后金政权进入高度封建化的辽沈地区以后,特别是皇太极即位以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注意宫闱制度的建设。天聪六年以前,皇太极曾立莽古思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后来的谥号为孝端文皇后)为嫡福晋,日中宫大福晋;中宫大福晋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后来谥号为孝庄文皇后)为西宫福晋,札鲁特蒙古代青贝勒之女为东宫福晋。这时的宫闱号位极为简单,也没有形成制度。1636年崇德改元时,由于封建化程度的加深,需要有一整套封建制度与之相适应,反映到宫廷内部,后妃制度的建立就是必然的了。所以,皇太极在改国号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时,就宣布册立中宫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住清宁宫,称清宁中宫,在崇政殿行册立礼,她就是清代历史上以正式大礼册立的第一个皇后。同时受册封的还有东宫(关雎宫)宸妃、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即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于是"五宫并建,位号即明,等威渐辨"(同上),清代的后妃制度就这样初步建立起来了。
同时,宫廷除祭天、祭神、祭堂子之外,还仿照明朝宫廷建立了祭祀制度,在沈阳德盛门外修建了圜丘、太庙,在改元崇德即皇帝位时,皇太极举行了首次祀天典礼及亲享太庙仪式。朝会制度也做了初步规定,如元旦、万寿等节庆日,要陈设卤簿、进表、宣表、奏乐,大宴设乐舞。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为常朝日,皇帝要御殿听政。各官谢恩仪式则规定:官员因升迁谢恩,行三跪九叩礼,赐银帛等物谢恩二跪六叩,赐食谢恩只一跪三叩。冠服制度,在天命年问已规定贝勒的朝服要有披领,以别于属下及百姓,后又规定只有君主才能穿黄袍、用五爪龙纹,并规定了各级官员的冠顶、补服的等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