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明太祖朱元璋:》从皇觉寺到红巾军 朱元璋人生中的重大转折-英雄出寒门

从皇觉寺到红巾军 朱元璋人生中的重大转折-英雄出寒门


英雄出寒门从皇觉寺到红巾军 朱元璋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朱元璋,洪武,明朝,红巾军,元朝,和尚从皇觉寺到红巾军 朱元璋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小僧从军 朱元璋人生中的重大转折

连环画《朱元璋演义》封面

    连环画《朱元璋演义》封面,众所周知,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这也是他为人津津乐道的人生传奇之一。在青灯古佛的陪伴下,朱元璋将迎来改变他一生的重大转折。

漂泊僧人朱元璋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以后,朱元璋就和二哥分别了,二哥年纪比较大,所以要离家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一个人,几乎活不下去了。好心的邻居汪妈妈看他可怜,就给附近寺庙的住持送了点礼,劝他们收下朱元璋,她要让朱元璋去当和尚,图个温饱。对于朱元璋来说,当和尚是个走投无路的选择。一开始,朱元璋也不是什么胸怀大志的人。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去当和尚,也有一些传说或附会。

传说,朱元璋出生后,不知为什么,一直不会吃东西。一天,淳皇(指朱元璋的父亲)在求医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相貌奇伟的和尚坐于门侧。不料,和尚忽然发话问他道:“施主您去哪儿呀?”淳皇说:“我新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不会吃饭。”和尚说:“这不碍事!到今晚子时(夜晚23点至凌晨1点),他自然就能吃东西了。”淳皇感谢了和尚后,说要是真如他所说,就把孩子许为他的徒弟。淳皇说罢进门要取茶招待和尚,出来却发现他不知到哪儿去了。到半夜的时候,和尚的话应验了,朱元璋会吃东西了。

还有一种传说,说在朱元璋还是婴儿时,经常闹病。家里人为了让孩子好养活,就依当地风俗将孩子舍入寺庙,等孩子长大了,就让他当和尚。等到朱元璋长大的时候,朱元璋的父亲允许让儿子当和尚去,但是孩子的娘却不干了,事情因此拖延了下来,朱元璋他因此没有早早进入佛门。天有不测风云,后来村子里闹起了瘟疫,无奈之下,朱元璋请求二哥同意在家乡的於皇寺拜僧人高彬为师,邻人汪文帮助他完成了出家的仪式。

这两条材料都出自《天潢玉牒》。

《天潢玉牒》

    《天潢玉牒皇朝本纪》,朱元璋早年的经历有很多被加以神化,记载在这本书中

朱元璋进的这家寺庙当年叫做於(wū)皇寺,后来改名皇觉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在离原址东北十五里处重建皇觉寺,并改名为大龙兴寺。那年月,要想当个有饭吃的和尚,也不是容易的事。当灾荒同样威胁到寺庙时,和尚们也没饭吃了——“居未两月,寺主封仓。各为生计,云水飘”。朱元璋在寺里不过待了五十天,做了不到两个月的“行童”,什么都还没弄明白,就为生计所迫而离开寺庙,四处云游了,其时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才十七岁。

风霜雨雪,夜月惊魂,莽莽天地,身如飘蓬。荒山古寺成了他的栖身之地,他只得靠别人的施舍勉强维持生命。作为一个游方僧,朱元璋形同乞丐,可以说是历尽艰辛。朱元璋“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颖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就这样一下子过了三年多。这时,朱元璋已经二十岁出头了。这三年中,他拓宽了视野,增加了人生经验,磨砺了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但朱元璋毕竟怀念家乡,于是又回到了皇觉寺。

《皇朝本纪》上说:“(朱元璋)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在外面游历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开始发奋读书,伴随青灯黄卷,早功晚课,读书诵佛。在这期间,朱元璋“立志勤学”,除佛经外,也广泛接触了各类书籍。几年寺庙生活内学到的东西,成了他书本知识的主要来源。

尽管那时候的朱元璋不过是个普通的和尚,但他在寺中的生活也还是被神化了:他住在寺庙里的时候,他的房间在晚上远远看去,常常会发出红光,等到人走近了,那红光又没有了,大伙儿对此都感到很惊讶。这说的是他第一次入寺头两个月的事。等他从外地云游归寺,情况就更玄了。有一天,一个红衣道士出现在寺庙的西北方向,他说:“这寺中有好人。”就是说,这间寺庙将来要出大贵人。又传说,有一天,朱元璋在扫地,扫到佛像脚下的时候,他嫌伸出的佛脚碍事,就随口说了句:“缩回去!”不料,佛像的脚真的乖乖“缩”回去了。还有一次,老鼠把佛像前的香烛吃了,朱元璋很生气,心想你这个佛怎么什么事都不管啊?因此大笔一挥,在佛像背上批上五个大字:“发去三千里。”到了晚上,寺庙里的其他僧人都做了一个梦,梦见庙里的佛要走了,他们奇怪地问:“您为什么走啊?”佛说:“当世主遣发三千里矣。”第二天早上,众僧人发现佛像背后有字,就追问是谁干的。朱元璋说:“哈哈,那是我开的玩笑,那我现在把他放了吧。”果然,到晚上的时候,众僧人又梦见那个佛前来道谢。佛早已知道朱元璋是“当世主”了。

朱元璋在寺中,一转眼又过了三年,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朱元璋这个和尚也许会继续做下去。以他的聪明勤奋,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精通佛经的高僧,传经布道,终老一生。但是,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眼前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鬼使神差,一个隐藏在草莽中的英雄,从此踏上了他的创业之路。朱元璋投军的目的原是为了活命,但当他驰骋在沙场上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弱者,自己不仅可以统领千军万马,也可以掌握自己乃至许多人的命运。那么,他又是怎样走上这条成功之路的呢?

乱中投军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要活命,要改变现状,不能不拼死杀出一条生路。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这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颖上)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芝麻李(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即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今安徽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元军一时间对他无可奈何。

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

    不满元朝的统治,刘福通等人揭竿而起。名为红巾军成了一股威胁大元帝国的致命风暴。身处这股风暴之中的朱元璋,他的命运又会有怎样的改变呢?

这时元朝不仅统治者腐败,军队也毫无战斗力——“将家之子累世承袭,骄奢淫佚,自奉而已。”“但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元朝派来镇压濠州红巾军的军队,不敢攻城,就在城外乱抓百姓,把抓到的百姓头上系上块红布就说是乱民,以报功请赏,百姓惶惶不安。

皇觉寺此时已不是安全之地,和尚们也可能随时被当做“乱民”抓走,朱元璋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就在他徘徊无计的时候,他接到了友人的一封信。

友人来信了,谁来的信呢?原来是小时候一同放过牛的伙伴汤和。这时,汤和已经投了红巾军,在濠州郭子兴麾下做了个千户。朱元璋小时候就是孩子们的首领,汤和深知朱元璋的能力,于是他劝朱元璋“速从军,共成大业”。朱元璋生动地记述了当时的心情,是“既忧且惧”,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这时已有人发觉朱元璋接到了叛军的来信,并要张扬出去,这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在形势逼迫下,他必须赶快拿出主意。是束手待擒,还是奋起反抗呢?他找一个“知者”(即智者)相商,这个“知者”出主意,让他去算一卦。他如言而往,到庙中当着神的面用两个杯算一算吉凶。

朱元璋发愿说,如果神指示他可以活着离开此地,就请神显示二阳,如果在原地不动为好,就请神显示一阴、一阳。他接连两次以二投地,得到的却都是双阴。神似乎没有回答他的请示,他感到迷惑不解。这样既不能出,又不能守,莫非是让我自己起义吗?要是的话,就请神再出示二阴,结果,他投下去,又得到二阴。朱元璋很害怕,起义造**将会面临巨大的危险。他希望得到二阳,这样可以踏踏实实地一走了之。于是他再投一次,结果仍然是双阴。朱元璋不死心,还是希望平安逃走,于是再投。不料,这次弄出个不阴不阳的结果,一不仰不扣,卓然而立,此时天意更加扑朔迷离。朱元璋希望上天进一步帮助他坚定决心,如果起义真的可以成功,就再给我两个阴。他咬咬牙,再投一次,希望出现“倡义而昌”的预测结果,果然,他又得到双阴。朱元璋紧张而激动,他终于下定决心,去投奔红巾军。

汤和

    汤和,朱元璋儿时的玩伴。他的一封书信,给朱元璋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为朱元璋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朱元璋跑到濠州,要投奔郭子兴。但是,红巾军的防范也很严密。在两军对垒时,忽然从城外跑来一个壮汉,守城军士不由分说,就把他抓了起来,要杀掉他。吵嚷之间,郭子兴听说了此事,跑过来一看,就见到了朱元璋。郭子兴觉得他相貌奇特,气宇不凡,就把他收了下来,留为亲兵。

那么,朱元璋到底长得什么样呢?《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也许朱元璋确实相貌不凡,他立刻给郭子兴留下了好印象,马上被收入军中,从此他的军旅生涯就开始了。

此后,凭着他的精明强干,朱元璋每战必胜,逐渐得到郭子兴的喜爱。郭子兴把自己收养的马公之女嫁给他,这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在起义军中,郭子兴与孙德崖等人不和,有一次郭子兴几乎中计被杀,全靠朱元璋救了郭子兴一命才逃过一劫。从此,朱元璋更加得到他的信任。

第二年春,元将贾鲁死在军中,围困濠州七个月的元军撤退,濠州解围。朱元璋回到老家,替郭子兴招兵买马,很快就召集了七百多人,带回到军中献给郭子兴,郭子兴升他做了镇抚。不久,朱元璋见红巾军各将领之间矛盾重重,郭子兴势力难以壮大,就把自己统领的人马交给了别人,精选了二十四人南下定远——这其中就包括后来他的心腹大将徐达、汤和、费聚等人。他们招纳了张家堡驴牌寨的义旅三千人,又打败一支元军,收编了横涧山的两万人,这些人成为他以后成就帝业的基本队伍。这时,他还遇到了重要谋臣李善长。

朱元璋带兵进入滁阳后,修城固守,建立了自己的地盘,已经颇有势力了。这时他“思亲询旧”,打探亲人的下落,得知二姐已经死了,姐夫带着两个外甥来投奔朱元璋。二嫂的下落也找到了,她也带着儿女来投靠,而他二哥已经死了好几年——“一时聚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亲人相聚,回想起当年的艰苦和死去的亲人,悲痛难当。朱元璋在外执掌兵权,在内有家有眷,朱家开始振兴了。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实实在在的活人,他的经历就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关于他的故事,五六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神化传说是不足为怪的。好在朱元璋关于自己的身世说了一些真话。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能够从中窥得一些真实情景。

 

点击搜索与:朱元璋,洪武,明朝,红巾军,元朝,和尚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