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帝陵分布在长安的北郊及东郊,以沿渭水北岸一带者为主。但排列都不甚有规律,未完全依照“昭穆之制”。各陵皆自成一区,除高祖与吕后二墓合葬长陵外,其余后陵皆依于帝陵旁侧。陵区平面皆作方形(帝陵陵垣每面长370~780米,后陵陵垣每面长300~400米),四面陵垣正中辟陵门,称为“司马门”,垣隅置包括角楼在内的曲尺形建筑。坟丘亦称“方上”, 位于陵内正中,通常呈削去尖顶之椎形或多层台状。地下部分尚无发掘资料,据文献及相类似的王墓推知,可能与商、周以来之土圹木椁墓大致相仿。祭祀建筑在汉初惠帝时,已由都城内迁置于陵园之内,至景帝时又移至陵外另成一区,称寝园,但位置各陵不一。寝园包括门殿、走廊、正殿、寝殿、吏舍及庭院等,外周以围墙。为了管理及守护陵墓,汉依秦制,采用了设置陵邑的形式。其居民多系由各地迁来的富豪,加上官吏、军队,人口约在三万户至五万户左右,如武帝茂陵邑人口多达三十万。陵邑制至西汉中期即被取消,已建立者有高祖长陵邑、惠帝安陵邑、文帝霸陵邑、景帝阳陵邑、武帝茂陵邑、昭帝平陵邑、宣帝杜陵邑。陵邑中除设官署外,尚有广场及坊里。陵园附近另置有大量贵胄元勋的陪葬墓。
西汉诸陵于汉末被焚及掘毁,遗物存在极少。
1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