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皇家陵墓文化:》南京明孝陵-陵墓园林

南京明孝陵-陵墓园林


南京明孝陵陵墓园林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碑亭、孝陵殿、大石桥、宝城、墓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

 

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坊高约9米、中间宽约6米、额枋长约6米、高1.28米、厚约0.32米,曾毁坏成数块,倒置路旁,后来修复。坊旁有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立的禁约碑,重申严格保护孝陵的条例,违者立即处死。过孝陵正门大金门,到四方城,四周围墙形如壁垒。城内有一大石兽,昂首曳尾,宛然若生,背上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正楷,长达2746字,字大如拳,历述了明太祖一生的功德,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宽2.24米,厚0.83米,是南京地区地面现存石碑中最大的一个。

在四方城的西北,过霹雳洞上的御河桥是神道,神道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兽:狮、獬豸、驼、象、麒麟、马,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十二对,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之后,神道又折向北,有华表(望柱)一对在前,继而是巨大的石像四对,两武两文,威武雄壮,神态肃穆。石刻线条粗率,简约生动,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在神道的尽头处再向北18米是棂星门遗址,现仅存石雕柱础六个。由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是御河桥,桥南向,原为五孔,已改为三孔。

 

孝陵殿位于御碑亭的后面,原来是重檐九楹,左右有庑,另有神宫监和具服殿、宰牲亭、燎炉、水井等设施,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现存的享殿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但其规模大为缩小,殿中挂有明太祖的遗像。

明楼又称“方城”,是明孝陵最后的一重建筑,全部是用巨型的条石堆砌而成的。城上明楼的楼顶已塌毁,现仅存四壁。其后为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土丘,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穴。周围筑有高墙,条石基础,砖砌墙身,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1

点击搜索与:南京明孝陵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