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初葬陵址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南郊,东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约300米,当地俗称“斩将台”。金天会元年(1123)八月金太祖伐辽途中病逝,葬于金上京宫城之西南,并在陵上建有宁神殿,又称太祖庙,不过早已倒塌,但大量的建筑构件尚存,如柱础、绿釉琉璃瓦、灰色雕纹砖和布纹瓦等。陵址为呈龟形的高约10米的大土阜,封土堆底周长百余米,占地近千平方米。现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祖陵神道空间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
为了保护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1999年,阿城市建设了陵址公园。
金太祖“安睡”八百年
在我国历史中,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一共存在过500多位帝王。至今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就有一百多座。对于存在时间仅120年的金国来说,其所建设的十七处陵寝遗址中,金太祖陵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保护最为完善的一座。
“龙江第一陵”
据介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遗址实际上距金上京故城腰垣仅500米。为了更好地保护金太祖陵,阿城市政府于1999年,在尊重历史、不破坏原貌的前提下,参考宋代的陵寝,在当地建设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公园。公园占地面积5.1公顷,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以现存陵台遗址为中心,突出南北向轴线,轴线长为300米,左右宽为135米,由南向北,在建筑层次上共分为前导空间、神道空间、陵墓和宁神殿四个部分。公园本身也处于整个金源文化旅游区的西南方。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从保护复旧的力度,金太祖陵公园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龙江第一陵”,目前属于国家旅游4A级景区。
自迈步踏上玉带桥就算正式走入了陵园建筑的前导空间。这座小桥长约数十米,两侧汉白玉护栏雕有36只石狮,神态各异。据说,北京的卢沟桥便是在金国时期修建的。下了玉带桥便到了入口广场。
中国古代对陵寝的规制深有考究,从正门处抵达坟墓的长长通道被称之为“神道”。而在金太祖陵长长的神道两侧,伫立着9对石人、石兽,专有的名词称为“石像生”,这些石人与石兽用以装饰坟垅,象征死者生前仪卫,同时又有“保护”陵园的象征意义。据了解,陵前置“石像生”,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开始。
朝向东南的帝王墓
在金太祖陵土阜的左侧,有一个朝向东南的明显突出。据介绍在最初时,整个阿骨打的陵墓呈一只龟的形状,头部对着的方向就是东南,而阿骨打棺椁入葬的方向也是朝向东南。
对于当时关内的民族来说,帝王无论行走坐卧,全部崇尚“面南背北”,即使是陵墓的方向,也严格以南北方向为中轴线。金太祖陵公园虽是以南北方向为中轴线,但金太祖阿骨打的坟墓却是面向东南方向。这一点显示出了当时南北民族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胡志远说,当时北方所有民族的坟墓朝向都是东西走向。“女真尚日”,即女真族崇尚太阳这一民族特色,在迄今所发现的众多建筑遗迹中都有反映。
生前死后尽朴素
对于中国的历代帝王来说,绝大多数是在自己生前便开始了大规模营建死后的栖身之所,并且选择具备山水林泉、风景优美的所谓的“风水宝地”。但阿骨打在建造陵墓这一点上与以往的历代帝王有着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女真族没有生前造陵的习俗。其次,直至其去世的前三个月,阿骨打仍在亲征伐辽。这让他没能考虑死后之事——1123年6月,阿骨打在行军至当时的“鸳鸯泺”(如今北京西南处)时,突然发病,自身似乎有所预感,便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完颜宗翰,自己准备返回上京。当年8月28日,当其行至部堵泺行宫(现今吉林省扶余县境内)时逝世。九月初三,阿骨打的灵枢返至上京,隔一日后便下葬于此。
虽然如此,仍有史学家认为,虽然阿骨打之死突然,但也并不是随意安葬的。经过考证,这里的自然风貌与地理形势很有“考究”,安葬阿骨打还是很有“依据”的。在阿骨打生前,金皇宫并未兴建,而所有史料的记载都显示这位金太祖是一位十分简朴的皇帝,他的陵寝,也一如生前,十分简朴,根本不能和中原历代帝王的陵墓相比。在东北地区的北方各民族之中,也只能说是“颇具规模的一代帝陵”。
太祖陵也是斩将台
从右侧绕过金太祖的陵墓,后面的一间宫殿就是宁神殿。宁神殿内设有阿骨打及其六名功臣的蜡像,这处曾经是女真人最崇敬的地方,至今仍有其后裔来此祭拜,殿的两侧还有古朴典雅的阿骨打生平壁画。
据金史专家介绍,最初的宁神殿位置就在太祖陵之上,是太庙也是供后人祭祀用的地方。开始时,这里只设了金太祖的御容,后来,对于在统一女真部族、伐辽战争中立有卓越功勋、作出杰出贡献的开国功臣,死后都追赠封号,绘影图形配享太庙,这也是一种最高的荣誉。
宁神殿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用途,首先便是罚办高级将领之地。在海陵王迁都之前,对于犯了错误需要严惩的高级将领,都要押到太祖陵前,向太祖请罪,轻者杖责,重者杀头。这也是太祖陵又称为“斩将台”的来源;另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作为献俘的场所。金在伐辽攻宋的战争中,每当取得重大胜利,俘获敌方重要文臣武将时,都要举行献俘仪式。以此庆祝胜利,振奋军民。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便是在1128年的8月,将俘获的大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以及后妃大臣们押解在此,举行献俘仪式。
其他的两个陵址
据金史专家介绍,金太祖阿骨打陵墓有三处。初葬上京会宁府北城外,称睿陵;皇统年间改葬胡凯山,称和陵;贞元年间又改葬中都(今北京西南)大房山,仍称睿陵。
胡凯山之和陵,确切地址史书记载不详。依山而建,陵前至今仍残存龟趺、文臣武士的石雕和石羊等。
中都大房山睿陵,位于北京市西南郊大房山。大房山金陵共有帝陵十七座,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陵园建筑群。可是明朝末年以后,大房山金陵连遭焚毁。清朝康熙皇帝曾下令对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殿加以修缮,并勒石立碑对大房山金陵被焚毁的原因作了说明。从此碑文可知,大房山金陵遭到大规模的破坏,是因为明末统治者为了抵制清军入关,采取阴阳家的说法,将房山金陵捣毁,意以所谓“厌胜之术”,使其统治得以苟延残喘。清初虽稍加修复,已非原有规模。
(记者 王冠群 张磊 ?王文志)
(2006年06月05日? 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