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宋徽宗赵佶:》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书画珍赏

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书画珍赏


书画珍赏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宋徽宗 赵佶 雪江归棹图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

?宋徽宗赵佶 《雪江归棹图》

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绢本长卷,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政治上极其昏庸腐败,在位二十五年,纵欲无度,玩物丧志,终至北宋朝廷在其手中倾覆。靖康二年(1127),他与其子钦宗赵恒及宫中上下数千人尽被金人掳走,九年后囚死于五国城。然而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建树,却也无法抹煞。他独创的“瘦金书”,隽永瘦硬,别具一格,历来备受宠爱,千年后的今天竟能选作印刷用的一种字体。而他的画,以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自然极其珍贵。但是流传至今的作品,即使署押御制,也被后之学者疑为他人代作,或仅是临摹古人之作,但这些作品确也代表了北宋后期绘画的最高水准。

?《雪江归棹图》是其山水画的杰作,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绢本长卷,墨笔。图绘寒江两岸的雪景,极富手卷层层深入、峰回路转之情趣:开卷是茫茫寒江,远山飘渺,底下是江岸,向内延伸,一石突出河岸,有篷舟靠其旁,两人在忙碌,应是“归棹”之点题。再向内,渐见土岗、山丘,而后群峰突起,层峦叠嶂,画面向纵深演绎,有楼阁村舍隐匿山后,栈道、小桥点缀其中,依稀有人行,或骑驴,或肩挑,再往后则又见水岸,复归寒江浩渺。构图上不乏北宋全景山水之大气,而笔墨上则自创新意:勾、皴简略,重在以层层烘染体现雪景之冷峻。勾线短而随意,大异于李成之凝重严密和郭熙之挺拔爽落,树枝呈鹿角状,不再是风弥几百年的“蟹爪”枝。皴笔很少,依石纹有些淡淡的短线皴,只是在石棱之深处加浓墨密点。这予雪景氛围的营造是十分合适的。而这种勾、皴的简略,凝重质朴,气韵高古,似乎在此感受到了唐代王维的《雪溪图》的气息。后人赞美此图“直闯右丞堂奥”,实非虚誉。而此变化,正完美地体现了自哲宗朝创导“易以古图”带来的新变化,也开启了南宋以至元代笔墨及构图渐趋简略的先河。应该说,北宋的灭亡,对正蓬勃向上的中国画无疑是极大挫折,但并没有改变其发展的总趋势。

?图上有赵佶瘦金体自书“雪江归棹图”、“宣和殿制”,并押“天下一人”。看来他自己对这幅画是相当重视的。尽管有后人疑惑赵佶身处宫闱,何来如此冷漠萧瑟的感受,其实不尽然。赵佶继位后亲掌画院及画学,每十天从藏画中取出两幅古画供学者临摹,以至现今传为唐画者,有一些就是当时的临摹品,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乃直指赵佶所临。唐时以及北宋的多幅雪图应该为他所熟悉。

?可惜的是,按蔡京在卷末的题跋,赵佶同时画了四时四图,而现在只得欣赏冬景,不然,看赵佶如何以水墨画春、夏、秋、冬四景,一定非常赏心悦目。而赵佶在身体力行地推动重彩的“古图”的同时,依然为画坛保留了水墨画的空间,也充分显示了他对绘画精深的理解。(新民晚报 张德宁)

 

点击搜索与:宋徽宗 赵佶 雪江归棹图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