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抗刘宋 西灭赫连夏
神麔三年(430),刘宋北伐,欲收复河南失地,右将军到彦之率兵五万自清水(今济水)入河,溯流西行;骁骑将军段宏领精骑八千直指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豫州刺史刘德武领兵一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领兵三万监征讨诸军事。七月,到彦之到达须昌(今山东东平须城镇西北),拓跋焘以河南四镇戍兵人少,命各镇悉收众北渡,于是,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古洛阳城西北角)、虎牢、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古黄河南岸)四镇尽落于宋军之手。宋军进屯灵昌津(今河南延津西北),列守南岸,司、兖二州都在宋军控制之下。
八月,拓跋焘遣冠军将军安颉督领诸军,击到彦之,彦之令神将姚耸夫渡河攻冶坂(今河南孟县西南),与颉战,宋兵大败,死者甚众。十月,安颉自委粟津(今山东范县东)渡黄河,攻金墉,宋军守将杜骥弃城南走;安颉连下金墉、洛阳。于是,魏诸军俱会于七女津(今山东东平西北岸),准备渡河,到彦之为阻止魏兵渡河,遣裨将王蟠龙溯流夺船,被魏军斩首。安颉率兵再攻虎牢,宋军守将尹冲和荥阳太守崔模投降。到彦之闻讯后,弃滑台奔退,焚舟弃甲,步趋彭城(今江苏徐州)。宋文帝派檀道济前往援救,已经来不及了。神四年(公元431年)二月,魏军攻取滑台,檀道济转战至历城(今山东济南西),被魏军焚毁粮草,宋兵乏粮,只得退师,刘宋的北伐,终以失败告结。
当宋兵攻魏之对,据守平凉的赫连定亦乘势而出,遣使刘宋,相约合兵灭魂,遥分河北,自恒山以东属宋,以西属夏。在崔浩的建议下,拓跋焘领兵攻平凉,先招降赫连昌,未下,拓跋焘遂令安西将军古弼领兵趣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赫连定正领兵出安定,欲救平凉,被古弼所领魏军战败,遂亡走鹑觚原(今甘肃灵台东北)。魏军围之,断其水道,夏兵饥渴难忍,只得突围,魏军乘势击之,夏兵大溃。赫连定亦受重伤,单骑脱走,收余部西保上邽,安定。平凉相继为魏占领。明年六月,赫连定在攻打北凉途中,遭吐谷浑袭击而被俘,送至平城斩首。赫连夏立国二十五年而亡。
消灭北燕、北凉
延和元年(432)夏,拓跋焘治兵于南郊,谋攻北燕。前年,北燕主冯跋死,其弟冯弘,尽杀跋诸子,自立为燕天王,国内动乱,于是魏军乘机伐之。七月,拓跋焘率军至濡水(今滦河),令安东将军奚斤征幽州民及密云(今北京密云)丁零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相会于和龙(今辽宁朝阳市)。冯弘闻魏军至,婴城固守,石城(今辽宁建昌西)太守李崇等降魏。八月,冯弘遣军出战,被魏军击败,营丘(今辽宁锦县)、带方(今辽宁盖县西南)、玄菟(今辽宁沈阳东)等六郡皆降。拓跋焘见和龙城一时难以攻克,遂于九月间徙六郡民三万余户而归。此后,魏军又连续出兵伐燕,冯弘数度求和遭到拒绝,太延二年(436),拓跋焘又以平东将军娥清、安西将军古弼领精骑一万攻燕,冯弘见情形急迫,亡走高丽,魏兵占领和龙,至此,北燕立国二十八年而亡。
北燕亡后,北方割据政权仅剩下河西地区的北凉了,太延五年(439)五月,拓跋焘治兵于西郊,准备西征,七月,拓跋焘率大军从云中渡黄河,到达上郡属国城(今陕西榆林北),留辎重,部分诸军,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令刘洁领一军,常山王素领一军,二道并进为前锋;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以平西将军源贺为向导。八月,魏军到达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牧犍力图一战,遣弟董来领兵万人拒战于城南,然凉军望风而溃,魏军迅速包围姑臧城,牧犍兄子祖、万年等先后出城降魏,牧犍虽曾一度想求救于柔然,然见大势已去,难以久持,九月,帅其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缚出城投降。这样,黄河流域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灭亡,西晋末年开始的分裂局面结束了,北方地区重新统一。十月,魏军东还,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平城。是岁,西域鄯善、龟兹、疏勒、焉耆等国并遣使朝贡,北魏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从太延元年(435)起,拓跋焘多次遣使者出使西域,有效地行使了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