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纳谏,文帝纠正了自己错判的将军魏尚一案。魏尚原是云中郡的太守,他爱护将士,多次击败匈奴,使匈奴一直不敢轻易南下。但后来因为在上交的敌人首级时比原来报告的少了六个,文帝一气之下就罢免了他的官职,还判了刑。文帝在一次和郎署长官冯唐聊天时,得知冯唐祖先是赵国人,父亲住在代郡,文帝曾经做过代王,于是二人便很投机地谈起来。自然谈到了赵国有名的将军廉颇。文帝便很高兴地说,如果他能得到向廉颇那样的将军,就不怕匈奴入侵骚扰了。冯唐听了很不以为然,很不客气地说,如果陛下能得到廉颇那样的将军,恐怕也不能很好地重用。文帝听了很生气,就问为什么。冯唐说,廉颇之所以能经常打胜仗,是因为赵王信任他。但现在将军魏尚仅仅因为上交的首级比报告的少了六个,就落得个罢官入狱的结局。所以由此知道就是得到了廉颇那样的将军也不能很好地使用。
文帝听了,转怒为喜,同一天就派使者释放了魏尚,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对于敢直言的冯唐也给予了奖赏:提升他做了车骑都尉。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和铁面无私的法官张释之之间的事。张释之以正直、敢于和文帝争辩出名,文帝让他做了廷尉,即最高司法官。一次,文帝出巡路过中渭桥,结果拉车的马被一个行人惊吓,这在当时叫做犯跸,即触犯了皇帝的行动。张释之经过审理得知,犯法的行人原来听到了行车的声音,因为来不及躲闪,就躲到了桥下边。一会儿后,他觉得车马应该走远了,就从桥下出来,结果却恰好撞上了文帝的车驾。惊慌得拔腿就跑,就这样使马受惊。张释之依照法律规定,罚金四两。文帝听说了很不高兴,嫌他判轻了,张释之据理力争:“国法应该是天子和天下百姓一起遵守,如果违背律条,轻易重判或者轻判,就会使法律失去信用。既然陛下让臣来处理,就要按照国法办事,如果我带头任意行事,那岂不是给天下的法官们起了坏作用吗?”文帝听他说的有理,就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再追究了。
还有一次,祠庙中高祖刘邦塑像前边的玉环被人偷走了,盗贼抓住后文帝让张释之重重处罚。张释之则按照法律规定判处弃市,即砍头再陈尸示众,以表示被众人唾弃。文帝听了恼怒不已,说自己让他负责处罚,是想让他处以族刑,即诛杀全族的人,而张释之却只杀他一人。张释之摘下帽子跪下说:“国法没有规定盗哪个庙的东西重处,盗哪个庙的东西轻处。如果现在判此人族刑,那将来万一有小民在高祖的陵墓上抓了一捧土,陛下又要用什么国法来治罪呢?”文帝觉得张释之说的有道理,又问了一下太后的意思,便承认张释之处罚得当不再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