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后,衡制仍因袭前代。但各国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计量单位很不一致,秦始皇在全面的改革中,对度量衡加以了统一。
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单以长度而论就有数种传世铜尺,如长沙楚国铜尺两边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寿县楚铜尺长为22.5厘米;洛阳金村铜尺长22.1厘米。1尺的长度相差多达0.6厘米。在量制方面,各国的差异更大,齐国自田氏以来,实行以升、豆、登、种为单位,即“五升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为种”。而魏国则以益、斗、斛为单位。至于衡制方面则更加混乱,单位名称差别更大。楚国的衡器是天平砝码,以铢、两、斤为单位;赵国则以镒、为单位;东周、西周以孚、为单位。
秦灭六国后,明令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积、重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统一后,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为单位,也是十进制;衡制方面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进位是二十四铢为一两,一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由于度量衡在使用中受到磨损,产生偏差,为此秦明令规定,每年都要对度量衡进行检验,校正。
度量衡是商品交换的必须工具,又与国家赋税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但它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在当时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许多人包括他的近臣只不过是敢怒不敢言,因此,史书也就此一笔带过了。其实,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件事彻底改变了秦始皇统治的亿万臣民由来以久的习惯,也无情地剥夺了无数人们已有的利益。
统一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铸币也往往不同。但是,铜币已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货币,各国的铜币在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却有很大差异。从形状上看,当时各国的铜币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类。布币的形状类似金属农具(布),主要在赵、魏、韩等国使用。刀币的形状象刀,主要在齐、燕、赵国流通。圆钱,分为外圆内有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是在秦、东周、西周以及赵、魏的黄河沿岸地区使用。铜贝,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是在楚国使用。
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所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再次是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秦王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二千多年。
书同文 车同轨
秦始皇登基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其中文字的统一对政治经济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各地文书极不一致,字体结构没有统一规定,汉字形体非常混乱,随时都在演变,这种演变有两个特点:简化和形声化。—个字的演变往往经过多次反复,各地变化也不完全一致,同一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互有差异,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造成了先秦时代的文字异形、一字多体的现象。我们可以从战国时代的铜器、陶器上的铭刻,玺印上的文字,铜币上的铭文,以及湖南长沙出土的帛书和竹简上的文字看出,同一字往往有多种写法,即使在同一诸候国内,也有不同的写法。例如“马”字,在齐国有三种写法,在楚国也有两种写法,在燕国也有两种写法,在三晋也有两种写法。文字的混乱与分歧,使秦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妨碍了秦王朝政令的推行,而且也不利于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篆是图画文字的终结
公元前221年,秦全国统一。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定字体,废除各国文字。李斯等人根据籀(zhou)文改定秦篆。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秦篆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书,作为推广秦篆的课本。这样,既适应了学童学习的需要,也作为小篆字体的范本,向全国推广。这是一次大刀阔斧的文字改革。李斯等人编写时,先参照当时各地(秦地和原六国各地)流行的简体字,把大篆简化而为小篆(秦篆),将其作为文字的典范。
小篆以李斯碑刻为代表,现存西安碑林,宋代郑文宝取其师徐铉摹本重刻的泰山刻石已残,存字4行12字。现存山东泰山碧霞元君庙,存世拓本以明安国藏165字为最古。
秦始皇身体力行推行小篆。他巡游各地制作的刻石都尽力注意统一书体的标准化。李斯作为著名的篆书家,各地所刻之石,相传都是他的手笔,留到今天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秦始皇宣布秦小篆为统一书体,秦始皇统—以前的文字字体称大篆,统一后使用的文字与六国文字不同,称为小篆,或称秦篆。小篆是从大篆演化而来的,形体比大篆更加整齐和定形化。
车同轨
在秦统一中原之前,列国没有统一的制度,以交通为例,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后,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有不便。秦始皇,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以方便全国各地车辆往来了,这叫做“车同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