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帝舜有虞氏:》舜帝的历史功绩(图)-生平概述

舜帝的历史功绩(图)-生平概述


生平概述舜帝的历史功绩(图)中国历代帝王 虞舜 舜帝 中国帝王舜帝的历史功绩(图)舜帝的历史功绩(图)

远看舜王坪像一巨人赫然高卧,从发际至额、眉、鼻、口、颌无不逼真生动,呼之欲醒。惟妙惟肖,历历在目,实为历山一奇景也。

舜王坪位于太行山西端,再西为中条山麓,属垣曲县辖。东于《山海经》所云“析城山”比肩而立,林深叶茂,旁有“原始森林”相托。夏日登山,谷底幽凉生寒,坪上广阔无垠,杂花古草丛生,令人心旷神怡。远古传说舜生与历山,耕与此坪,坪上至今尚有“让畔”、“娥皇女英梳妆台”“梳妆泉”等诸多遗迹。远看舜王坪像一巨人赫然高卧,从发际至额、眉、鼻、口、颌无不逼真生动,呼之欲醒。惟妙惟肖,历历在目,实为历山一奇景也。 谢冰摄

舜是中华民族五帝之一,中国之源始于尧、舜、禹时期,舜承尧启禹,为华夏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舜帝统治时期,在尧帝仁政抚民的基础上,完善律法,确立爵位,修正仪礼,体察民情,开诚议政,明布政教,团结诸族,治理洪水,安国定民,发展农业,开拓疆域,统一时序,制乐作典,在他以德育人的统一思想影响下,选贤任能,君臣和谐,集思广益,福泽百姓,形成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五谷丰登,人民安康,政治、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的时代。

选贤任能分工执政

舜继天子之位后,辅佐尧帝治理天下。他首先举荐人才,选贤任能,打破尧帝所不启用的旧制约,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明事理,把禹、皋陶、契、后樱、伯夷、夔、龙、垂、益、彭祖皆已举用,明确分工,因人授命。把这些人才作为自己施政的得力助手,组阁起自己的领导班子,他任用禹为司空,辅佐自己处理政务,并让其治理天下滔滔洪水,使百姓能免除水患,安居乐业。让后稷来主管农业,按照节令来指导谷物播种与收获。任用契来主管教化,在人民中间宣扬五典,规范人们的行为。任用皋陶主管司法,治内降外,安定社会。任用垂主管百工技艺。以益为虞官,主管山林鸟兽。让伯夷来主持各种典礼、祭祀活动。让夔主管器乐制作,统一音律和文艺创作。让龙主管监听议政,倾听各界群众对朝政的批评和指点。

完善机制分州封爵

舜说:“德不高不可让他居主位,功不高不可施厚禄,才不高不可让他任官职。大德至仁才可授予国柄,贤而谦让才可以给予尊位。”舜执政后,通过巡狩四方,了解民情,把天下划分为十二州,分封了十二方诸侯,让他们各领其地,各司其职,各主其事。然后每五年巡视一次,体察民情,察看各诸侯执行中央政令的情况,并按考绩进行赏赐。还规定各诸侯定期来朝觐见,汇报政绩。为明确职级,使各阶层官宦明确自己的责任,舜还规定了各级爵位的官职衣服,以日月、山龙、华虫、宗彝、藻等十二种图案和色彩作为十二章,以明确爵位与等级,天子十二章,公侯九章,伯七章,子男五章,卿大夫三章。

舜所推行的职级制度和爵位,都是为中央集权和推行政令服务的,他完善天下管理机制,推动机制运作,为国家机器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从而使社会安定,农业丰产。经过努力推行自己的德治主张,各方诸侯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方略,他先收下四方诸侯来朝进献的五种玉器,这五种玉器是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然后选择良辰吉日,分别接见来朝的四方诸侯和各路酋长,按照各方实力的大小,分封爵位,让他们各领一方,各司其职,各显其能。

舜的各种政治主张,治民方法和谋略,采用三岁一考,五岁一巡,统治机器逐渐投入有序运转,推动华夏民族文明史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中国社会开始由原始部落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形式过渡。

以善施政执政为民

治理天下,要知君臣之道,施政应从仁,仁是君主之宝,要行仁政,首先要让民知礼,这是一种统一的体制,无礼不可以从仁。民是根本,治天下民众,要顺民心,合民意,顺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舜登帝位之后,能躬身自明,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开诚议政,精心治天下,以善施政,开创了明君善谋的先例,使四方诸侯心悦诚服,乐于归顺于统一的领导(舜的统一指挥)四海之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

《舜典》中说,舜命令主持政事的各方酋长,要对四方百姓提高政务的透明度,要让百姓们明察四方政务措施得当与否,详细倾听四方百姓意见。这表现了古代帝舜已经有了倾听群众批评的民主意识与卓识。

舜帝经常提醒他的大臣们要以善施政,执政为民,否则,朝廷也会被臣民所抛弃。他认为君为民本,民贵君轻。他曾对禹说:“治理天下,要谨慎,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要轻信,没有经过多数人商讨的谋略,不能轻易采用,办事施政,处处要想到百姓,老百姓所爱戴的是贤明的君主,君主违背老百姓的意愿行事,就会失去百姓,就不会有人帮助君主维护国家利益了。如果君王一意孤行,弄得老百姓穷困不堪,君主的宝座就坐不成了。舜这样告诫禹,而他也是这样行事的。

统一历法指导农业

舜治理天下,天下一盘棋,通盘考虑。因为当时为农业社会,仅靠颁布农时政令,指导农业,往往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不能受益,所以舜就制定天下统一的历法,让老百姓遵从历法行事,指导农业生产,安定天下之民,全国统一历法,统一四时,为当时天下进入大规模的农业社会,从事有序的耕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一律法以法治民

舜为使天下百姓生活有一个较好的安定状况,向全国颁布法规,统一律法,使百姓警戒,他命令皋陶主管司法部门统一制定法规,让天下人民照法行事,把常用的刑罚用图案镌刻于各种器物之上,向百姓进行宣传,以流放来宽大应受五刑的罪犯,以鞭打作为官刑,板打作为教学用刑。现今华人社会仍有新加坡等地还以鞭刑作为一种官刑,我国私塾过去一直沿用教刑体罚学生。舜帝规定犯罪可以赎罪,这在后来的国家法制中一直有所沿用。

舜颁布统一律法之后,对天下百姓宽大为怀,对于危害百姓的顽凶,惩恶不怠,他命令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从而使四海之内,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天下百姓,心悦诚服,纷纷称赞舜治天下之道。

命禹治水英名远扬

尧帝八年,天下始发洪水,肆虐中原大地,成为百姓生活的大患,如何使天下之水有序流动,尧命共工和鲧治水,共工治水13年,鲧治水9年,无功而返。舜登帝位之后,十分怜恤百姓之苦,欲解救百姓水患之苦难。果断地命禹治水,竭力扶禹,共谋大业,禹在舜的召唤之下,总结前人屡治不成的教训,认为共工、鲧在治水过程中单纯以堵的方法,筑坝截流,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尔后,舜命禹制定了新的治水方案,“分导其流而分其量,疏浚河身,以安其流。”舜又委派身边大臣皋陶、伯夷等助禹实施治水工作。在禹治水的过程中,舜颁召令,号令诸侯百姓,顾全大局,团结一心,协同作战,治理洪水,从九州到四海,每州集征三万人,共计二十八万人,由各州长分管带队服从禹的调遣。

有经典记载云,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足以想见当时治水工作之艰难和紧迫,也可以看出禹是一个事业为重,为民献身,无私奉献的好官。禹在中国治水13年,大功告成,在全国百姓心中功不可没,英名远扬,传芳百世。

发展艺术推动文明

舜帝利用文化艺术促进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舜典》中记载,舜对夔说:“任你来主持乐律,去教导那些青年人,要把他们教育的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性格刚强而不盛气凌人,态度随和而不傲慢失礼。诗是表达意志的,歌是通过咏唱来表示语言的,你要使八音和谐,不要弄乱了相互之间的伦次。这样就会使神和人之间相互和睦。”由此可以看出,舜的治世思想,就是要通过各种文化事业对青年人的成长予以正面引导教育,推动社会,向文明社会发展。

舜帝本人对音乐艺术有一定的造诣,有人说他的父亲瞽叟曾经就是一个音乐官,即乐太师,并且创造了十五弦瑟。舜自幼受到父亲鼓瑟的熏陶,加之天资聪颖,他根据一年十二个月的季节变化,修正了六律,定:“宫、商、角、徵、羽”五声,谐以“金、石、丝、竹、匏、土、劳、木”八声。后来他与夔合作创作了《大绍》和《箫绍》等大型交响乐曲,舜后来把父亲的十五弦瑟增加八弦,改进为二十三弦瑟,这样,演奏出的音乐音域更广,更加动听,乐官夔在舜的指点下,模仿百兽的动作,创作了许多舞蹈在宫廷和民间表演,从一些古籍的描述看,场面十分壮观。《箫绍》的乐曲演奏了九节,引得凤凰都配合乐声鸣叫着。这些音乐和舞蹈,深受百姓欢迎,世代流传,孔子说:“听了由舜时流传下来的音乐,陶醉得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

由此可见,舜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也是有重大贡献的,从思想上看,他发展文化艺术的目的还在于推动社会朝着文明迈进。

以德感召团结诸族

史书记载,舜理政后,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朝政制定三岁一考,五年一巡的管理制度,舜外出巡狩,就是直接以感情相联络,同时每到一地,封爵任官,加强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实际到四方巡行的目的,就是要与居住比较边远的民族联络感情,以抚求安。据研究认为,舜巡行第一站到达泰山,它是东夷族聚居的一个中心地带,当时是华夏民族的第二大部族,他先去那里,就是要团结他们,这首先就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奠定了基础,他的东夷之行取得圆满成功。舜第二站去南方,那里是三苗人和荆蛮各族的聚居区,他们过去实力强大,不断侵扰中原,舜深入到那里,会见他们的君长,晓大义,除隔阂,并亲自封爵加官,使他们归服于中央领导。

舜以德育民,以抚相安,感动了诸多民族,《竹书纪年》中记载有许多民族部落首领陆续朝拜舜帝,表示臣服。其中有西天母氏族部落,向舜进献了白环及佩;息慎氏部落,贡有弓矢;玄都氏部落,贡有宝玉;羽民氏部落,献火浣布。

舜帝通过自己的抚民相安,以德感召,教育为先的治国方针,定期巡行,沟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封爵晋官,使诸侯臣服,使中华民族逐渐聚拢团结,形成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国家雏形,并日益发展壮大,使华夏各民族各自为政的民族部落,逐渐向中心聚集,凝聚成东方世界的一个伟大民族。

中华德治,源远流长,《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以德育民平天下,“四海之内感戴帝舜之功。”虞舜明德,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以德治天下的创始者和维护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颂》云:“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虞舜之德,山高水长,若日月之光,与天地同在。《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政、刑只能起镇压的作用,德、礼可以感化人心。所以,主张用道德感化来治臣安民,这样有益于人民的大团结。

以礼教化规范标准

舜帝当政后,实行以礼待人,他青年时,在垣曲故里就行孝出名,走向社会以后,又以其处事之道化解了历山侵畔而纠葛的农夫之间的矛盾,又在雷泽化解了因侵居而纠葛的渔夫之间矛盾,又在寿丘河滨制出精美的生活必用陶品,让那些只顾赚钱而粗制滥造的陶家得到了教训。

舜当天子后,注重提高百姓群落中的道德规范和修养,在民间宣扬父义,母慈,子孝,弟恭的人生道德观念,舜在社会实践中还确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标准,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赢,真而遏,简而廉,刎而塞,强而义。”在全天下广为倡导,使人们逐渐懂得怎样做为之有德,谓美,谓善,谓文明,怎样做谓之无德,谓丑,谓恶,谓野蛮,从而使社会朝着文明的方向循序渐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舜生故里(垣曲)以孝闻名,辅尧佐政于平阳,理政建都于永济,禹为舜离职退位建离宫于运城鸣条岗,舜的一生推行“以德育民,以仁施政,以孝治家,以礼治人,以善聚民”为理论准则,教化子民。从此几千年来,舜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为政之道,治人之道,聚民之道,被人们广为传颂。舜帝处于承尧启禹的重要时期,透过数千年历史的雾霭阻隔,使虞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的先祖,他倡导和力推的道德思想,至今依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他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动现今社会和谐前进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吕步震)

点击搜索与:中国历代帝王 虞舜 舜帝 中国帝王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