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帝尧陶唐氏:》山西两地均自称帝尧故里-登基始末

山西两地均自称帝尧故里-登基始末


登基始末山西两地均自称帝尧故里尧 帝尧 中国历代帝王 陶唐氏 帝尧故里之争山西两地均自称帝尧故里山西两地均自称帝尧故里

烈日炎炎,地表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涝河北岸,尧陵修复工地的施工仍在紧张进行。2007年4月3日,临汾市启动了对尧陵“30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其中一期工程投资高达1000万元,2007年9月竣工。此前,临汾市委还牵头成立了尧文化研究会,主要任务是整理、保护和发掘“帝尧和其臣民所创造的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果,以及相关的文物、遗迹、传说和故事”,并研讨出版相关书籍。

几乎同时,2007年3月,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也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尧王故里暨尧文化研讨会”。据了解,长子县还将邀请全国的专家学者对尧王故里进行论证。一时间,尧真假故里之辩,为人们议论纷纷。

故里之争扑朔迷离

帝尧故里当然在临汾!”在临汾市采访,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街头市民,回答如出一辙。据尧都区文物旅游局党委书记、当地公认的尧文化研究专家高树德介绍,古称平阳的临汾市“已经是史学界公认的帝尧古都”。临汾的众多史迹,更是有力的佐证。临汾城南有伊村,与帝尧姓氏伊祁吻合;城西姑射仙洞,有传说中帝尧成婚的洞房和尧教丹朱下棋的棋盘石;城南有金殿,是平阳最初的所在,史称尧墟;城东有尧陵,为三皇五帝中最巍峨的陵墓。

“尧之故里在长子”则是近年出现的新说法。2005年年底,太原师范大学李蹊教授发表长篇论文《丹朱封长子考——兼论尧的生地、发祥地和兴旺地》,认为尧王的故里和发祥地,极有可能就在今天的长子县。一文激起千层浪。2006年3月,长子县政协邀请李蹊赴当地作学术报告,并把演讲的内容刻录成光盘,在当地电视台连续多日播放。随后,县政协又牵头在全县展开大调研,搜寻与尧王有关的古籍记载、诗词歌赋、民间习俗等资料,并汇编成《尧王与长子》一书。长子县尧文化研究会会长申修福说,尧文化研究会搜集到的论据更加丰富和生动,初步认定,长子就是尧王的故里,是尧文化的发源地。

其实,“帝尧故里”之争并不限于山西临汾尧都区和长治长子县。山东的菏泽、定陶、曲阜,河北的顺平、唐县,浙江的兰溪,湖南的桃源、常德等地都加入了这场“故里之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河北顺平县就在权威报纸上刊登广告,说尧王故里在顺平;江苏也召开研讨会,论证尧的故乡是江苏;山东某媒体宣称,“尧帝陵最终确定在菏泽”。

崇古攻势屡掀高潮

故里之争尚未尘埃落定,各地的“文化攻势”已然不断掀起高潮,新建、扩建、修复、公祭、研讨等活动此起彼伏。

2005年,临汾市尧都区在尧庙旅游中心区历时3年修建的华门竣工。当地政府称,中华民族的文明之门就是由尧舜开启的,华门就是为纪念帝尧统一华夏、开启文明之功、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渊源而建设的。因此,华门无论是在建筑规模还是内部设计上,处处都体现出“天下第一”的特点。华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门建筑,比法国凯旋门还高0.4米;华门龙柱高达14米,为青铜铸造,是目前中国最高的龙柱……此外,在临汾人的设计中,华门还该是“世界第一座门文化博物馆”、“中国第一座门文化旅游景观”、“中国第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而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的尧陵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建一个可以容纳几万人的大型祭祀广场。待完成后,尧陵将申报国家级祭祀活动场所,争取使之成为全球华人祭祀尧帝的主要场所。

长治市长子县的“争尧”启动相对较晚,但在短短两年内,已经进行了一次全县范围内的大调研,整理出版了一本《尧王与长子》的书,并在当地和省内外媒体广泛宣传造势,争取到不少省内外研究学者的支持,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

山西日报:尧王故里在长子

尧王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品德高尚,功业卓著,后世子孙对他倍为推崇。孔子讲:“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司马迁赞:“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一代伟人毛泽东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魄指点江山,但对尧刮目相看,盛赞“六亿神州尽舜尧”。尧王在上古时期创造了一个百业兴旺、安居乐业、和谐尚礼的文明盛世,孕育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尧文化是国家文化,是民族文化,是我国最早成体系的观念形态文化,是上古时期的文化结晶,也是农耕文化的结晶,尧王首开了文明之先河。历史的辉煌需要尧文化的滋养,现代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吸取尧文化的营养。所以说,长子县研究开发尧文化既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强县、提升长子对外开放形象的需要;既是保护文物和历史遗迹遗存的需要,也是发展旅游业、打造文化品牌的需要。

尧是哪里人?从遗址上看。长子这一地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汉书》等古籍都记载了尧王封长子朱于丹地,宋·罗泌《路史》记载,“虞舜元载,封朱于丹,以奉先祀。”这说明,尧禅位于舜后,把长子朱封于丹地,故长子也称丹朱。长子又称为陶乡,陶这个地方是尧童年和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尧年老后对陶这个地方充满了眷念之情,所以,回归陶乡,潜藏隐居,颐养天年,这也符合“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的生活常理。在长子民间从古至今一直有“天下孤陶唐”之说,据说全国也只有我们长子这一个陶唐村,陶唐村有一座土地庙,亦称三圣庙,同时供奉着尧、舜、禹三位开创华夏文明的始祖,这在全国也是很罕见的。在我们长子与尧王有关的山名有庆云山、潜山、丹岭、石棺岭等;水名有尧水、陶水、雍水、岚水、绛水等;村名有陶唐村、尧南村、尧神沟村、西尧村、城阳村等;庙名有尧庙、三圣庙、灵应侯庙等,还有丹朱城、熨斗台等诸多的遗址。这说明陶乡是尧的出生地和初封地。这也表明长子人民对尧王和丹朱的永久纪念,尧王在长子受到了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爱戴和景仰。尧王在长子活动留下的遗迹遗存以及他以万民为重、以天下为公的仁爱品德,已经融入到长子的山山水水,和长子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血脉相连。

从遗风上看。从古至今,长子及上党一带就有“长子不出门”的古老民间习俗,就是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分居时,长子是不能离开老屋的,有人经商,大儿子必须在家守业,在长治地区姓氏旁考中,名字叫守业的肯定是老大。这条规矩,据说就是和尧王将大儿子丹朱封到老家长子这种做法有关,是世代传承的陶唐遗风,此习俗至今未变。长子人民对尧王的纪念非常隆重和热烈,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日尧王生日那天,在潜山上举行盛大的尧庙会和祭祀尧王活动,历史上有诗记载曰,“乡帮多厚俗,于此见唐风。村村来神鼓,岁岁祝鸿功。”

从轶事上看。尧母庆都生尧于丹陵;尧青年时期曾率领先民在陶唐村烧制陶器;彭祖曾在发鸠山为尧王治病,后人在发鸠山建有彭祖庙;尧曾把丹朱城和熨斗台封为“天下第一景”。这些与尧王相关的山名、水名、村名、庙名以及传说、神话故事犹如美丽神奇的珍珠撒满全县城乡各地,不由使我们穿越时空,亲切地触摸感受到尧王在长子活动的脚步和身影。虽然一些地方也在说自己是尧的故乡,但在长子随处可找得到尧王活动的遗迹遗存。历经四千年沧桑岁月,愈显示出这一文化景观弥足珍贵。

尧王故里及尧文化是具备强大吸引力的人文资源,是长子人民得天独厚的精神财富,研究、宣传、开发尧王故里和尧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我们要弘扬尧文化,打造长子强势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特色,唱好长子文化大戏,彰显长子独具魅力的优势文化,进一步扩大长子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提升长子县的文化品味。

县委、县政府将把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县战略融为一体,进一步采取有力的措施,抓好宣传推广,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尽快把长子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形成日益壮大的旅游业,转换成为经济优势,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简评:文化之争逐利为本

不光山西,放眼全国,争夺名人故里的“战斗”四处发生,姜子牙、诸葛亮、西施、花木兰都曾经成为“故里之争”的“热点”。面对此起彼伏的“故里之争”,人们不禁好奇,各地的热情究竟从何而来?

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刘改芳说,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名人故里以及相关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再往深一层,名人故里之争是对品牌的争夺,地方希望通过名人、通过文化,来营销这个城市、这个地方。在今年3月底长子县举行的尧文化研讨会上,长子县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就明确提出,要将文化转化为生产力。这说明,长子县论证“尧王故里在长子”为的是旅游开发。而先行一步的尧都区,其旅游门票收入已由开发前的每年7万元发展到了现在的千万元。

专家分析说,名人故里之争俨然演变成一种“营销模式”。修复名人故迹,推动纪念活动,吸纳海内外华人投资,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突破口。正是这种巨大的经济空间,使得各地乐此不疲,而地方政府也往往成为这些“文化战”背后的“主导者”。

伴随着这场“战争”的愈演愈烈,反面人物、小说虚构人物也成了焦点。山东阳谷县和临清市就各自开发了《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安徽人则建起了《金瓶梅》遗址公园。对于《西游记》,山东教授考证出泰山是“花果山”的原型,福建学者发现孙悟空还了俗,还留有墓地。有专家表示,类似情况的屡屡发生,不禁让人觉得各地“文化战”,显得有些病态。

太原市政协委员、历史学者王继祖说,从学术的角度探讨名人故里、历史遗迹,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站在地方利益的角度,是为了给某地贴上名人标签才去研究、去争论,无疑是将学术庸俗化,对历史更是一种亵渎。刘改芳也指出,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是对历史的一种伤害。

 

点击搜索与: 帝尧 中国历代帝王 陶唐氏 帝尧故里之争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