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封建统治阶级也加强了思想控制,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从而奠定了三教大融合的格局。其标志有三:一是新儒学(理学)的产生;二是佛教禅宗的建立;三是全真道教的出现。
金代王重阳在山东创全真道教,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教义集中体现在“全真”二字,“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这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融合。所以“世以为非儒非释,漫以道教目之”,“若必以为道教,亦道教中之改革派耳”(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全真教在泰山影响极大,著名道冠辈出。 据地方史志记载, 王重阳的弟子、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修炼于岱阴金丝洞,邱处机的女弟子訾守慎,住持长春观,观内曾有成吉思汗的敕旨碑。王重阳的弟子、清静派创始人孙仙姑,也曾修真于泰山鹰愁涧北的清静石屋,赐号“清静渊真顺德夫人”。著名道士张志纯,泰山人,赐号“崇真保德大师”,他重修蒿里山神祠,营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妖魔鬼域,把“泰山治鬼 ”的观念转变为现实存在,泰山“古昔帝王降禅之坛,一变为阎王鬼伯之祠矣。”
融合之中也有斗争。由于道教在泰山的崛起,佛教文化的大量传入,当时才智之士,或据儒排佛,或援佛入儒,纷纷扬扬,极一时之盛。于是宋代又出现一批企图恢复儒家正统的思想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号称“泰山三贤”的孙复、石介和胡瑗,石介把反对佛老提到“尊夏攘夷”的高度,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胡瑗治《 易 》。孙复指出:“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但上述辟佛老的论点,基本上是儒家纲常伦理之类的“先王之道”和“圣人之言”,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佛老的神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