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常住院山门
少林寺大雄宝殿
少林寺初祖庵大殿
少林寺塔林唐塔
少林寺塔林法玩禅师塔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该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昣《说嵩》:“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发祥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又称佛陀),在登封嵩山首创少林寺,传播小乘佛教。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住持少林寺,传播大乘佛教,后人称之为“禅宗初祖”,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宇文邕禁灭佛道,少林寺被毁。周静帝宇文衍于大象年间(579~580)重兴佛教,少林寺得以复兴,更名“陟岵寺”。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复称少林寺,并赐田百顷,从而奠定了寺院庄园的基础。隋末农民军袭击少林寺,火焚少林寺塔院和附近的殿堂屋宇。唐初,因寺僧助战李唐政权有功,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封赏,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垂拱年间(685~688年)、开元年间(713~741年)几次修整,至玄宗年间,少林寺建筑规模已相当宏伟。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灭法,寺中许多殿宇、佛像大多被毁,至此以后,少林寺发展缓慢。直到元、明之际,才有较大发展。元代裕公在主持少林寺期间,兴建了藏经阁和许多殿宇。元末兵火之后,明代又重修了藏经阁、千佛殿、立雪亭等,奠定了今日少林寺之规模。至1928年军阀混战中,少林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主要建筑与重要文物被军阀石友三烧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修复了全部围墙,翻修了山门、立雪亭、千佛殿、地藏殿、东西寮房和大部分古塔。1982年以后根据有关资料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藏经阁、紧那罗王殿、六祖殿、禅堂、僧院等,使这些殿堂又恢复了昔日面貌。
少林寺建筑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们通称的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第一进: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门额悬康熙皇帝书题“少林寺”横匾。山门内塑有弥勒佛和韦驮像,山门左右各建单间硬山掖门。进山门中为甬道,两侧有马道,甬道边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碑30余通。第二进: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1986年重建。大雄宝殿左右两厢自南而北为钟楼(左)、鼓楼(右),还重建了紧那罗王殿(左)、六祖殿(右)、东西禅堂和僧院。六祖殿和西禅堂后为塔院,院内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年建砖塔两座。第四进为法堂(藏经阁)。阁后地势突起,形成高台院落,为第五进方丈院,主室面阔5间,硬山式建筑,匾题“方丈”2字。院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寮房5间。第六进为立雪亭,此亭亦名达摩亭,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地方。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石柱上有明代题字,殿内悬乾隆题“雪印心珠”横匾,佛龛内供达摩铜像。东间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铜钟1口。第七进为千佛殿,又名毗卢殿,面阔7间,硬山式建筑,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檐下悬挂“西方圣人”匾,殿内明间佛龛中有铜铸毗卢像,东墙下供有明周王赠汉白玉“南无阿弥陀佛”1尊,东、西、北三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此殿原来严重倾斜,1980年进行落架大修,东壁壁画全部揭取,后又重新复位。殿内地面上有48个武僧练功的站桩脚窝。大殿东厢为白衣殿,西厢为地藏殿。白衣殿(又名锤谱殿)面阔5间,硬山,出前廊,殿内佛龛中供铜铸白衣菩萨像。北墙绘16组拳术对打观武图,南墙绘持械格斗图,东墙被神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绘“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南半部绘“紧那罗王御红巾”壁画。大殿东北和东南壁角绘文殊、普贤二菩萨像等壁画,神龛两侧分别绘制降龙伏虎罗汉。地藏殿,建筑形式同白衣殿,殿内塑地藏王,北壁和南壁绘十地阎君画像,西壁绘二十四孝图。
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少林寺周围还有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和法华禅师塔等古塔10余座,古碑多品。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山脚下,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墓地。按照佛教的葬仪形式,寺僧圆寂后,佛徒根据其佛学修养、佛教地位、生前威望以及经济、佛徒多少等情况,建造不同等级的墓塔,以示功德。但也有些和尚建有身骨塔和衣钵塔。少林寺塔林是我国现有古塔数量最多的墓塔林,面积2.1万余平方米,现存自唐贞元七年(791年)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之间的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1座。其中唐代6座,五代1座,宋代2座,金代8座,元代44座,明代143座,清代14座,建年不详23座。塔的层级不同,一般为1至7级,高度都在15米以下,大都有塔铭和塔额。造型有四角、六角、柱体、锥体、瓶形、圆形等,种类繁多,制式多样,是综合研究我国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其中以唐贞元七年(791年)的法玩塔、宋宣和三年(1121年)的普通塔、金正隆二年(1157年)的西堂塔、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中林塔、明万历八年(1580年)的坦然塔及清康熙五年(1666年)的彼岸塔为代表作。
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少林寺塔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祖庵位于登封市少林寺西北2公里五乳峰下。宋宣和七年(1125年)为纪念达摩修建,占地约3000平方米。1984年维修,现有山门、大殿、2个小亭和千佛阁。
山门:面阔13.5米、进深4.6米。悬山式建筑,灰筒瓦盖顶,瓦棱脊,脊两端置大吻。门前后出厦,中部两柱之间置两扇实榻大门。
大殿: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根据殿内东间前金柱上端广东刘氏施柱的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后历代多次修葺,但主要构件仍为宋代原物。檐下置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斗拱,补间铺作施真昂。明间安板门两扇,两次间辟直棂方窗,前檐立4根八角形石柱,柱面浮雕海石榴、卷草、飞禽和伎乐等。殿内石柱4根,上面浮雕天王、盘龙和嫔迦等。殿上梁架为彻上明造,后金柱用移柱造。殿内明间置佛龛1座。大殿东、西、北三壁下部内外砌石护脚,刻云气、流水、龙、象、鱼、蚌、佛像、人物和建筑物等。大殿建在石砌高台上,前后青石踏道,大殿后壁辟门。
殿内东西山墙和后墙壁均有彩色壁画,东山墙和后壁东面绘10幅壁画,为十三祖修法像;西山墙和后墙西南绘二十二祖至三十五祖修法像,各像均有题榜,记各祖法号、俗名、籍贯等。殿内个别拱眼壁上绘释迦说法像。殿中部亦有雕刻,各面多雕缠枝花卉,花卉之中雕麒麟、狮子、山水、古刹、海水、渡舟、小桥、流水、人物故事等。四角各雕1力士支撑。佛龛系木雕而成,上檐雕斗拱,龛内供达摩塑像,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脱纱塑像侍立左右。初祖庵大殿是河南尚存最早木结构建筑之一,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
亭子:建于清代。位于大殿之后的台地上甬道两旁,2座形制相同,亭子呈方形,砖木结构,四阿顶。
千佛阁:是初祖庵最北一座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约11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小灰瓦顶。前面有板门,方窗2个,门上方嵌石匾额,书“千佛阁”三字。
大殿外东南角有一株巨柏,相传系少林禅宗六祖慧能从广东带回亲手种植。殿房四周有石刻40余方,其中著名者有黄庭坚《达摩颂》、宋代蔡卞《达摩面壁之庵》及明成化二十年(1484)梵文《陀罗尼经》等。初祖庵后五乳峰中峰之顶下10米之山坡有达摩洞一处,此为天然石洞,传说是初祖达摩面壁九年之修行处。洞外有明万历甲辰(1604年)建的石牌坊一座,为二柱单间庑殿顶形式。檐下用四攒斗拱,南面额枋题“默玄处”,北面额枋题“东来肇迹”。
1996年12月25日,国务院公布初祖庵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