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着蹒跚的步子,来到台怀腹地,耳畔传来琅琅诵经声,一股股焚香的气味扑鼻而来,同繁杂喧闹的都市相比,这里的一切都那样清静幽雅。佛与菩萨的演教场所,乃佛教僧侣生活和修行的净土与乐园。
僧人与俗人的生活,泾渭分明。根据佛教制度,僧人必须穿染衣。染衣的颜色,不用青黄赤白黑5种正色,而是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五台山有青黄两庙之分,青庙住青衣僧,即和尚,黄庙住黄衣僧,即喇嘛。无论青衣抑或黄衣,都非正青色和正黄色,而是近青色和近黄色。据寺院里僧人告诉我,他们之所以穿染衣,同剃发一样,意在表明舍弃美好华丽的装饰,崇尚朴素无芳的生活。
僧人吃食由居士供给,此乃佛制规矩。而五台山僧人,则多自食其力,经常从事农田劳作。此外,国家还发给生活费用,并供应粮食。僧人吃饭算“用斋”,吃饭的地方称为“斋堂”。我看到,用斋之前,他们一要诵经念偈,二要上供下施。上供,即供食于佛和菩萨;下施,即施饭于孤魂和饿鬼。用斋过程中,斋众一律肃然端坐,口不出一语,碗不发一响,绝没有交头接耳和嬉笑喧闹的现象。
僧人以宗派之异分住各寺。五台山佛教寺庙,以子孙禅处居多。子孙禅处住子孙僧人,实行家传制,住寺僧侣亦称家传僧。佛教历史上,常见一宗一寺。而一寺数宗则罕见,五台山金阁寺在唐朝就是一个密宗道场,显通寺则长期为华严宗僧人所居。
每当晨钟响起,僧侣们身披袈裟,对佛与菩萨频频礼拜;用斋之后,使各自修业,或写经诵经,或接引香客,或清扫殿堂;暮鼓击时,则又开始了课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僧侣们就是这样,用淡雅、清平、宁静、袈裟、斋食、经声等,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音符和旋律。